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由《道德情操论》想到的
物流管理1301 陶智鹏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奠基人,其凭借《国富论》享誉世界。

其实不仅如此,斯密亦是一个颇有建树的伦理学家,他的另一部传世经典便是《道德情操论》。

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

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道德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自人类意识成熟之日起,“道德”就已成为组成群体以及维持群体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中国伟大的先贤孔子强调遵守礼教的重要性,今天看来的确有些迂腐,但抛开意识发展程度的局限不谈,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一个仁字,“仁”是一切美德的集中体现与高度概括,也即是道德。

虽然说东西方起源于不同文明,但不可否认两种文明之间确实有些许共同之处,究其原因,大概是同样是人类创造的吧。

古代君子的“日参省乎己”是一种道德的体现,西方的骑士精神也同样体现了道德。

道德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一条线。

当今世界两种主流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尽管存在本质的对立,不过对于道德的认识始终有着相当的(某种程度而言)的相通性。

我们在看待资本生产关系时,往往认为其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我们目睹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其实市场经济应该是讲道德的经济。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对于同样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警醒。

书中第一章提到了行为的合宜性,“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的必备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好处。

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

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举出任何实例予以证明。

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

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此段中,斯密提及了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天生应该具有的情感--------同情。

即是说,斯密的眼中人们原本都应该是善良的。

没有哪个人是天生的恶棍,个人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养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说道环境塑造人,又不得不想到现代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世界仍然存在这战争这种野蛮的行为,战争本应该是解决矛盾的下下策,却有人视之如瑰宝,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是人类社会的巨大浩劫,二战结束后仍有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越南战争,石油战争,这些又何尝不是世界这个大环境所造就的呢。

但凡一个正常的人,都不会忍心看到一个个生命在瞬间消逝。

想到很早以前读过的一篇文言文,文中说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如果我们可以具备这样的的品质,必定是有所成就的。

一个人,能够不随外界环境变化,内心始终静如止水,必能达到可叹的修为。

通俗的讲,这就是“定力”。

美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于依据正确的理性,例行中庸的习惯。

照他的意思,每一种特定的美德都宛如位于两种相反的恶癖之间的正中央似的,这两种恶癖中的某一种,错在过分为某一种事物所感动,而另一种则是错在太少为同一种事物所感动。

上面的话提到美德是一种中庸之道。

这就又不得不提起孔老夫子了。

他所推崇的“仁”,也就是一种中庸。

中庸之道推崇一种平衡,好像是一台秤,重物与砝码刚好持平。

这个世界的运行莫不遵守这个规则,一旦有东西破坏了这种平衡,这个世界就会产生混乱。

前不久,云南昆明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十余名蒙面歹徒在火车站大肆砍杀路人,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此种恐怖行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道德的缺失呢?答案是肯定的。

无论有怎样的遭遇,不管宗教信仰是如何的崇高,这些都绝不能成为任意毁灭生命的理由。

这些歹徒为什么会干出如此天理不容,令人发直的事呢?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内心道德架构的崩坏以及思想上的愚昧让他们在极端主义这条路上越陷越深。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见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对于自身的修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个修身不仅是“修身”,更是“修心”。

“修心”即是对自身思想的塑造与完善。

换句话说,就是美德的养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应随之提升。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尤其不能忽视对思想道德的培养。

斯密讲“仁慈、公正、慷慨、以及公德心,是对他人最有用的一些心性。

”我们对于社会普适价值是有一些相同的看法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符合社会普遍价值标准的行为习惯或者是规范。

我坚持日行一善。

这是我内心对于既有道德标准的遵守。

人,天生不仅希望被爱,而且也希望自己可爱,或者说希望自己是一个自然适宜被爱的家伙。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一直遵循着一个等价交换的原则,我们所给予他人的基本上等于他人回馈给我们的。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是怀着得到他人回馈的目的而去给予他人帮助。

这应当仅仅是出于自身内心深处对将要实施的行为的正确性的判断,是对那些概括性行为规范的尊重。

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其中生活的人们的行为习惯,而个体的独立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有独立于其他个体之外的思想独立性,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衡量事物的标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关于人类体型与面貌的美丑,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几内亚海岸,肤色洁白是一种令人震惊的畸形,厚唇与扁鼻才是美。

在某些民族,一双一双下垂到肩膀的长耳朵,是普受爱慕的对象。

我们的美感,甚至我们对外在美的感觉,完全建立在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基础上。

以至于我们对于行为的正确性的判断也是基于这个基础。

很难想象,如果“恶”成了人们所司空见惯的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一直很欣赏屈原,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高,尽管为世人不容,却依旧坚持自我的操守,那是一种睥睨众生的傲气。

人至如此,也不枉走了这一遭。

屈原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很高兴也很欣慰,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和平观念正确的世界,尽管一些地方有着不和谐,但我相信这种不和谐始终都无法战胜所有政治的和平力量。

因为这种不和谐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车轮永远无法被停住。

其实上面提到的砍人的歹徒也只是一群可怜的人,他们接受了错误的思想,在错误的时代,干了错误的事。

做错了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然而他们的恶仅仅是愚昧,真正的大恶,是教唆他们干出此种暴行的妄图分裂的极端分子。

此等思想才是世界索要剔除的。

“当他人的幸福与否,在某方面,有赖于我们怎样作为时,我们不敢像自爱也许会暗示我们去做的那样,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置于众人的利益之上。

任何人绝不可以这样看中他自己而不顾其他任何人,以至于为了使他自己获得利益而去伤害或损害他人,即使他自己所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他人所遭到的伤害或损害”斯密如是说。

想起伟大的斯多葛学派的格言:一人不正当地剥夺令一人的任何东西,或不正当地凭借另一人的损失或不利的处境以增进他自己的利益,是比死亡,比贫穷,比痛苦,比各种可能影响他的身体或他的处境的不幸,都更违背天理的事情。

最后,祝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依旧充满和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