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理测量学第八章 常模参照测验.PPT
心理测量学第八章 常模参照测验.PPT
2.教育商数:
IQ
教育年龄 实际年龄
100 %
EA CA
100 %
3.成就商数:
教育年龄
教育年龄 实际年龄
AQ 智力年龄100% 智力年龄 实际年龄 100%
教育商数( EQ) 智力商数(IQ)
100%
(三)百分等级常模
简单转换表:单个测验的原始分数转换成百分等级 复杂转换表:多个测验的原始分数同时转换到一张表格上
(四)标准分数的变式
T分数: T = 50 + 10Z(MMPI\EPQ) 离差智商: IQ = 100 + 15Z CEEB分数(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CEEB = 500+100Z 标准九: Stanine = 5 + 2Z(单位是0.5个标准差) 标准十: Stenscore = 5.5 + 1.5Z(16PF) 几种导出分数间的相互关系 优点:相等单位,可进一步统计运算,直接比较; 缺点:抽象,难懂,非正太分布的不能直接比较。
(四)标准分数常模
▪ 简单转换表:单个测验的原始分数转换成百分等级 ▪ 复杂转换表:多个测验的原始分数同时转换到一张表格上
某职业抉择量表的常模
得分 15 13 11 9 7
百分等级(%) 85 70 50 30 15
原始分数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某智力测验常模表(部分)
(二)分数合成的方法
1.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是一种根据直觉的经验,主观地将各种因素 加权而获得结论或预测的方法。这就好比临床医生, 把各种化验、检验所获得的资料与实际观察所得的结 果结合起来,根据经验做出诊断一样。
(二)分数合成的方法
2.加权求和法 采用加权的方法对分数进行合成的条件是:各个测验所测的 特质间有代偿作用,分数是连续资料并且能够同时获得。 ①单位加权 ②等量加权 ③差异加权
(一)发展量表
1.年龄常模
①含义: 指被试某特质(智力)发展水平的年龄。单位是年(或岁) 和12个等距的月。 ②假设: 随年龄的增长,所测量的特质有系统的改变。因此不适用于 成人。
③年龄量表的基本要素:
✓一套可以区分不同年龄组的题目;
✓一个由各个年龄的被试所组成的代表性样本(即常模团 体);
✓一个表明答对哪些题目或得多少分该归入哪个年龄的对照 表(即常模表)。
把一套测验中几个分测验的分数用图形或表表示出来。
第一节 常模参照测验概述 第二节 常模的编制 第三节 常模参照测验分数的解释与应用
拒绝(-) 拒绝(-)
接受(+) 拒绝(-)
低
高
拒绝(-)
接受(+)
测验 A
两个预测源的多重分段模式
第三节 常模参照测验分数的解释与应用
1.发展常模
按照性质
常 模 的 分 类
按照规模
2.组内常模 1.总常模
2.分常模
发展常模和组内常模
1.发展常模(Development Norm) 某类个体正常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一般水平,通常可以 运用该常模将某被试的发展程度与该类群体的正常发展水 平进行比较。 如:年龄常模、年级常模、教育商数、成就商数、比率智 商等。
F
0—2 3—4 5—7 8—10 11—12 13—15 16—17 18—20 21—23 24—26
G
0—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
20
H
0—1 2—3 4—5 6—7 8—10 11—13 14—16 17—18 19—21 22—26
(二)分数合成的方法
3.多重回归法 基本方程式:
Y a b1 X1 b2 X 2 bn X n
使用条件: 同时采用几个预测源来预测一个效标,并且这些预测源变 量之间又具有互偿性,线性关系,同时取得连续资料。
(二)分数合成的方法
4.多重划分法
①综合分段 ②连续栅栏
(+) (+)
B
低高 接 受 测 验 拒 绝
PR 为百分等级; N 为被试总数;
i为组距;
Fb为X所在组以下各组次数之和。
(二)百分等级分数
3.百分等级分数的评价 优点:可比性,容易计算,容易理解,普遍适用,不受原始 分数的分布影响。 缺点:顺序量表,不可加,单位不相等,测验分数中间的差 异和两端的差异转换成百分等级后被扩大或缩小;无法说明 被试之间差异的数量,无法合成分数。
I
0—3
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L
0—4 5—6 7—8 9—10 11—12 13 14—15 16—17 18—19 20
M
0—31 4—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9 20—21 22—26
(五)剖析图
特点:多个,选取最合适的一个,根据测验将来使用的总体 而选定常模团体,取决于目的和使用,用性别、年龄、年级 或教育水平、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和民族等信息去定义常模 团体。
(三)确定常模团体的注意事项或条件
1.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3.取样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 4.样本的大小要适当 5.常模团体必须是近时的 6.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
2.年级常模
①含义: 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某种测验上的正常的一般表现水平。 ②表示: 年级常模的单位通常为10个月间隔,因为有两个月的假期。 ③缺点: ✓教育的内容在各个年级上是不相同。 ✓年级当量的解释比较困难。 ✓年级常模经常被误解用为标准。
(二)商数
1.智力商数:
存在的问题: ✓不能解释成人以上的组别。 ✓实龄等距,而智龄不等距(智力发展不是直线)。 ✓各年龄组的标准差不相等,相同的比率智商对于不同年龄具有 不同的意义
8岁
9岁
10 岁
11 岁
139
145
136
143
135
145
145
141
130
143
143
139
128
143
140
136
126
141
137
134
123
141
134
129
122
140
132
128
120
12 岁 137 136 132 129 125 122 121 118 117
男大学生16PF常模表(部分)
第八章 常模参照测验
第一节 常模参照测验概述 第二节 常模的编制 第三节 常模参照测验分数的解释与应用
第一节 常模参照测验概述
一、常模参照测验简介 1、原始分数(raw score):将被试的反应与标准答案相 比较而获得的测验分数。 2、原始分数本身没有多大意义。为什么?参照标准
参照什么标准来解释测验分数?
标准九的分布特点
返回
标准十的分布特点
返回
几种导出分数间的相互关系
三、分数合成
(一)分数合成的意义 (二)分数合成的方法
(一)分数合成的意义
1.分数合成的种类
(1)项目的组合 (2)分测验或量表的组合 (3)测验或预测源的组合
(一)分数合成的意义
2.分数合成中的问题
(1)采用什么方法来合成分数?(目的、决策类型、代偿 性、资料性质、效率效益) (2)什么形式是最适当的分数组合?(效度问题) (3)需要多少及何种测验分数作适当的组合分数?
N
PR :百分等级; R :排名顺序的序号;
N :被试总人数
例题: 在某次测验中,参加和完成测验的被试有50人,某已 被试排名第9,成绩为80分,则该被试百分等级是多少?如 何解释这个百分等级?
(一)百分等级分数
2.计算方法 (2)分组分数资料计算
pR
100 N
•
X
Lf
i
Fb
X 为被试的原始分数; L 为X所在组的下限; f 为X所在组的次数;
1、定义
常模:就是测验所应该测量的被试群体在所测特质上的一般 水平或水平分布状态。或指一个代表性的样组在某种测验上 的表现情况,或者说,是一个与被试同类的团体在相同测验 上得分的分布状况与结构模式。
理解:常模本质上就是一个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量量表目 的在于帮助解释测验分数,相对位置、相对评分分数、突出 被试间的差异。
4、正态化的标准分数
使用条件:所测特质或行为是正态分布,只是由于测 验本身的问题造成了测验数据非正态,不是因为样本的 特性及其对所测行为有影响的其他因素。 具体方法:①将每个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等级;②使 用正态分布表,将对应的百分等级直接看成正态分布曲 线下的面积值;③找出所对应的Z值。
原始分数转换为正态化的Z分数过程图示
3、原始分数→参照体系→导出分数,即按某种规则将原始 分数转化为导出分数的过程称作分数的转换。
(二)百分等级分数
1.概念理解: 一个原始分数的PR是指在一个群体的测验分数中,得分低 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的百分比。
(二)百分等级分数
2.计算方法 (1)未分组分数资料计算
100R 50
pR 100
2、常模的一般水平或水平分布即常模资料的获取
步骤:
1.对被试进行科学抽样,即 选择常模样组;
2.科学编制和实施测验,获 取实测资料。
总体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 系统抽样 分组抽样
样本
分层抽样
3、常模一般水平的数学表示:一般用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
X N
X 2 N
(二)常模团体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 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共同特征即测验所欲测量的心理特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