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杨瑾
来源:《新智慧·中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所谓的核心素养主要立足全面发展的核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让学生具备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基本素养。

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极有必要的,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高尚品质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文章将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愈发重视起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立德树人得以有效落实的基础,可以说,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灵魂所在。

而小学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处于初步发展期,若能借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能够实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响应教育改革政策。

一、以身作则,提升学生执行能力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很容易在观察别人行为活动时表现出自己的模仿性,即使缺乏亲身经历,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加工,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为活动,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度,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作为学生经常模仿的对象,理当做好学生的榜样,既要加强对学生精神上的榜样教育,更要在日常教学中自觉约束行为习惯,避免学生的不良模仿。

此外,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深入学生内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学生的工作事务协作,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表达感谢。

对于课堂上的错误之举,学生大胆指出,教师也应当虚心接受,并当场改正过来。

而若是学生所犯之错是由教师所引起的,教师惩罚学生后,自身也要承担起相应的处罚。

总的来说,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敢于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日常教学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状态,甚至是找各种理由来作为自己不完成作业的理由,而这实际上是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一种表现。

若是长久下去,学生的意志力显然会被大大削弱,且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因此,教师展开心理教育时,还应当注重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直面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自觉承担起所应尽到的义务。

例如,教师可以展开班委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班干部的工作。

学生任职期间,如语文组长,便要负责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度,然后将结果汇报给教师,并协助语文教师其他工作的展开。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设计多样化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担任“班主任”,通过让学生换位思考,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从而引发学生内心的责任感,让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认真做事,处事严谨的良好习惯。

三、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能力实际上也反映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弱与健康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展开挫折教育。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父母由于自己的学习教育缺憾,于是便将自己没有达成的心愿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

所以,过分地期许期待,会使孩子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

一旦孩子失败了,便会大失所望,而孩子也会因抗击父母责怪打骂的行为,难以面对失败。

许多小学生大都没经过挫折教育,抗挫能力较低,因而在失败面前总是显示出消极态度。

这些不良因素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期以往,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据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如遇到学生考试没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害怕回家面对父母、心情抑郁的学生,教师便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失败,帮助他们找寻自己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争取下次不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不要再施加压力给孩子,而应认可孩子的进步,鼓励孩子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和失败。

如此,学生才能在往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累积“实战经验”,从每次挑战中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强化自我心理承受力。

四、尊重学生,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教师教育学生时,理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是否会受到伤害。

小学生年纪尚小,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内心往往都是脆弱而敏感的,若是教师没有好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或是故意冷落某个成绩不好的、调皮的学生,学生其实都是可以感受出来的。

而当学生内心有了如此感知后,很容易在心中埋下怨恨之感,甚至会躲避和排斥教师。

与教师进行谈话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畏惧、封闭心理,这显然不利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且会造成师生的关系愈发隔阂起来。

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当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或是犯错固然要给予批评教育,但这教育应当是客观的、诚恳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提出改正方向,在师生间搭建起一座稳固的沟通桥梁,不断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学生敞开心扉,容纳教师。

此外,教师还要遵循人文关怀理念,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与生活等,用心去了解学生,感受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给予真诚的关爱。

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总是一副冷面孔对待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

微笑能够增进师生的亲密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如此一来,教育教学的展开将会更加有利。

五、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许多教师已然意识到教授学生知识技能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同等重要的,但若想彻底做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与高尚品德的形成绝非朝夕间所能完成的。

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内涵,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至教育教学的始终,不断地研究探讨,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武雪婷,李慧梅.聚焦核心素养发展,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1):9~2.
[2]徐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吉林教育,2017(09):66~66.
[3]王艳.论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新农村:黑龙江,2017(12):178~1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