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思考

浅析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思考

浅析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
服务的思考
【摘要】当前流浪儿童问题的无疑是社会救助中的重要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服务,注重于救助服务本身,往往忽视儿童的根本需求。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小组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对于补充政府救助服务职能的局限有非常大的帮助。

注重分析社会小组工作法对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优势,结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伦理价值和专业知识技能,明确社会工作者将担负起更多救助、保护、服务、教育流浪儿童的责任。

【关键词】小组工作方法;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服务
一、流浪儿童基本现状
流浪儿童,顾名思义,流浪儿童就是居无定所、四处游走,没有受到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处于自立与被监护的中空状态中的未成年人。

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时期,流浪儿童的出现及其救助保护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流浪儿童问题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

目前我国已有30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再加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
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

学者研究发现,流浪儿童离开家庭、学校等环境过早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往往表现出不利于自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现象。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流浪儿童中处于学龄期者居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障碍,心理与情感焦虑、抑郁和退缩,自我意识能力较差,依懒性偏重的倾向,这些不良表现所透露的需要往往是流浪儿童根本需求。

研究发现当前的救助模式注重救助行为本身,忽视儿童需求,再者随着社会参与度的不断上升,流浪儿童救助服务问题显然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二、当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思考
(一)政府主导的救助服务
总体来说政府主办和组织实施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

如:工作的力度大、见效快,流浪儿童能被政府机构部门迅速收容救助;市容市貌短期内改观.流浪儿童实施的犯罪案件也迅速下降等。

但这仅是短期效应,政府主导管理体制行政化,使一些民间机构失去自身发展的上升空间,缺乏创新性。

尤其是一些NGO组织受政府导向会使其失去自身特色,难以发挥专业知识技能。

(二)民间服务机构参与现状
由于种种因素,我国的民间救助力量发展滞后,影响其为社会救助服务承担更多的责任。

再者加上政府部门未有效监督与管理,导致民间救助服务出现“无章可循”的现
象,这无疑又给针对流浪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救助服务增加更多困难。

(三)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成为当前救助的另一出路。

随着社会参与度的广泛提高,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小组工作和社区介入救助等方式参与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灵活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担负起更多救助、保护、服务、教育流浪儿童的责任,推动流浪儿童的人生成长和发展。

通过分析流浪儿童问题现状和当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服务的思考,明确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是解决该问题的优势所在。

下面将以社会小组工作法介入为例,着重分析其介入救助的优势和体现助人自助的救助服务。

三、社会小组工作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优势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

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

即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成员改善社会功能,促进小组成员个人发展的一项活动。

对于流浪儿童来说,开展小组工作介入形式,有助于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

(一)“助人自助”的核心
小组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明确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人人平等,
小组成员间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和分享话语;第二,尊重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小组成员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助人自助”既能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还能挖掘其潜能,有利于流浪儿童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

(二)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小组工作者大都接受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具备科学的助人理念和助人方法,其工作更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

小组工作能够对不同类型或有不同需求的流浪儿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有助于其健康成长的方法。

(三)人文关怀―小组工作内容
传统的救助服务往往停留在为流浪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提供饮食、住宿和联系家人护送回家等,未能涉及更深层面,即关注儿童的根本需要,明确流浪儿童本身的地位及社会属性,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

小组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重点即是关注流浪儿童的健康、情感、生存和参与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回归和融入主流社会所必需的技能和信心,重拾生活的希望。

四、以人为本的小组工作法介入救助服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理念不断重申和完善,流浪儿童救助问题在获得更多的社会参与同时,切实加强以人为本的救助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呼声愈高,小组工
作法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显得更加充满人性的光辉。

(一)小组协作组建“类家庭”
借鉴郑州成功的“类家庭”救助保护模式的经验,小组工作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服务也可采取类家庭模式。

在尊重自愿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轮流扮演“家长”、“亲友”等角色,模仿家庭社会生活,保证“家庭成员”周次的接触与交谈,引导流浪儿童积极融入,走出心理误区。

通过活动的开展成效与经验积累,也可适当扩大规模,尝试“大家庭”模式。

(二)小组工作介入遣送回家再探查
家庭功能失调是导致儿童出走流浪的重要因素之一,简单的护送流浪儿童回家很可能导致儿童的二次流浪。

小组工作介入流浪儿童遣送回家情况在探查,分析研究遣送儿童家庭经济生活状况,根据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流浪儿童再融入家庭情况:理想,统计分析总结经验;相对理想(或不理想),通过恰和访谈得到改善;不理想(或贫困家庭),反映到相关部门促其改善等。

(三)小组外展工作机制
流浪儿童的救助由于儿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困扰,显得有其特殊性,即不愿救助或主动求救。

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工作介入,明确分配范围和任务,走上街头寻找、接触这些儿童,深入调查,及时解决问题。

单方小组成员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发挥小组优势,集思广益,需求经验丰富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商讨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

总之,流浪儿童救助问题是社会救助服务的难题之一,是综合性服务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单方面依靠政府工作职能,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和社会工作者介入都还远远不够,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建立健全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保障体系,确保解决问题。

社会小组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服务,其助人自助的救助服务在实践中得到良好体现,推广于社会将发挥更大的功效,让更多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和主流社会,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以人为本的救助模式――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0(3):33-36.
[2] 张瑞,杨琪,罗华彩.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分析[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7):41-41.
[3] 王菲菲.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问题[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4).
[4] 刘日飞.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介入及其意义[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1):62-68.
[5] 李全彩.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效率问题思
考――以Z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为例[J].前沿,2011(10).
[6] 安锦.政府责任视角下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理论导刊,2014(12):31-32.
[7] 王章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125-129.
[8] 王甜静.探析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的救助[J].学理论,2013(1):97-98.
[9] 初智巍,张媛,闫华.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实践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5):43-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