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培养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领域从事环境和水资源监测、评价、管理等研究工作,环境工程和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的高级人才的理工科学院。

现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系,1个重点实验室、1个中心和4个研究所,即水资源与水问题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和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所,另外,还有环境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室等34个实验室。

学院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4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层次在校学生1229人,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90人,硕士研究生258人。

已培养毕业生7666人,其中有7%的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有35%的本科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还有部分同学分别考取了北大、清华、哈工大、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著名学府的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9人,教师48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20人,副教授15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名,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20人。

中科院院士、水资源研究与管理专家林学钰教授,国内外知名的环境专家杜尧国、董德明、林年丰、赵勇胜、汤洁、马小凡、张兰英、张凤君教授,水文学及水资源专家廖资生、曹剑锋、杨悦所、卢文喜、迟宝明教授在我院任教。

近5年来,全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7项。

有7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98篇。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同行建立了科研和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

主持过多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赴国外开展合作研究30余人次,曾多次聘请美国、英国、荷兰、俄罗斯等专家、学者到本院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讲座,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院重视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成立了“大学生学术指导委员会”和“环境保护协会”,其中在校生的协会会员已达536人。

全院师生围绕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地球日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了宣传、调研、讲座、论坛、讨论和辩论赛等一系列的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巩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浓厚了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环境与资源学院在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预测、开发利用与管理等前沿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科学复合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环境学、环境地学基础、生态学、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化学及实验、环境监测及实验、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环境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化学基础雄厚,同时学习较多的数理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地学、生物学等知识,从而研究揭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关系、作用规律,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环境中的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重要影响,在环境化学、环境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数字化管理方面具有特色。

本专业设置环境化学和环境规划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学生,增加培养方向。

五、学制一般为四年六、学位授予理学学士七、毕业合格标准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8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7学分,实践教学29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环境科学(环境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环境科学(环境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工程复合型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强的外语、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掌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水文地质以及给排水管网等方面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能从事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给排水工程设计、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

能在国家机关、环保机构、企事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管理、设计、工程建设、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

二、业务培养要求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水力学、环境化学、水文地质学、环境监测、化工原理、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物监测、分析和治理、给排水工艺设计、垃圾填埋厂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环境工程。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污水与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处理专业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水文地质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给水处理、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城市给排水管网设计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本专业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

本专业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环境生物技术、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具有特色。

五、学制一般为四年六、学位授予工学学士七、毕业合格标准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2.修满本计划要求各项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9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3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强的外语、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水资源及水环境(尤其是地下水及其环境)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能从事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毕业后可到国家各部委、科研院所、勘察设计单位及高等院校等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可继续攻读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业务培养要求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水力学、水文学等方面基础理论、基础知识;2.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有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分析、设计方法;3.具有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4.熟悉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领域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干学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主要课程:水文学原理、水力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环境水化学、水文分析与计算、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资源勘察技术及水流数值模拟。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综合试验、计算机应用和上机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试验:水力学实验、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地下水动力学实验、环境水化学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本专业以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资源问题防治为特色,毕业生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只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方向,暂不设其它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十分广泛,市场需求量大,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较高。

五、学制一般为四年六、学位授予工学学士七、毕业合格标准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2.通过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96学分,其中:理论学习学分157学分;实践教学学分达到31分;课外学分达到8分。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