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结构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城市长远的健康发展,也决定着城市经济效益的形成,更制约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
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可以分为城市的生产关系结构和城市的生产力结构这两大类。
下面我就将通过这两个部分来分析福州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
一、城市生产力结构
福州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轻型化特征较为突出,近年来,福州的支柱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以水产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工业、轻纺工业、房地产与建筑建材业、旅游业等六大支柱重点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经济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国民经济在国内外趋紧的环境中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
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协调,重点突出,具备一定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外向度较高的产业体系。
1、以水产业为重点的农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业产业化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四业生产力布局也显现出区域特色化。
2、工业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明显
工业结构开始向重化方向发展,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
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支柱产业地位显现。
新的优势产业正在形成中。
企业有较大发展,区域布局有所改善。
3、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福州市在“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政策引导下,高新技术产业在“九五”期间实现了新的跨越,2000年,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7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四分
之一强,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其中信息技术和软件产品产值占70%以上,是福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旅游业发展良好,假日经济推动作用日趋显现
福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多层次、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海、山自然景观遍布城区及八县(市),形成福州独特旅游资源,台湾80%为福建籍,福州籍遍布世界的十邑同乡就有2 50多万人,具有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九五”期间福州接待境外旅游者80.65万人次,旅游创汇近3.81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315.24万人次,收入达40.27亿元,为我省旅游业连续九年全国创汇、接待人数名列前四位作出了贡献,是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结构
福州市三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6.8:47.2:26调整优化为2012年的10.9:46.7:42.4,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纤、汽车及配件、塑胶制品、光电、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
但2012年福州市工业产品市场销售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增长率为2008年以来最低。
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纺织化纤、冶金是福州四大主导产业,产品市场销售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2012年出现“一升三降”的态势,其中,纺织化纤和制造业销售收入比2011年增长13.3%,稳居行业之首,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冶金、冶金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而且福州的产业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轻型化特征较为突出,即使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也多为技术含量较少、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难以起到对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援和改造作用,对传统产业以及整体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福州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不均
城市是由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巨大磁场。
同处于一个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宁昌以经济联系轻度衡量区域经济中心经济拉动能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