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1980 年后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1980年后福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以后, 福州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都迅速扩大. 福州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1978年的34. 3 km2, 扩大到2005年的170. 1 km2. 规划 面积21. 7 km2 的金山新区, 5. 6 km2 的鼓山新区,20 km2 大学城新区等大规模的 投资建设; 一些大型企业以专业型园区的形式出现, 如规划面积25 km2 青口投资区; 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规模和开发范围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一些合力的共同作用下, 市 区的空间扩展速度远远超过以往.
1945年前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1891 年清政府决定在胶州设防, 成为青岛建管的开始. 1897~ 1914 年德国占领青岛. 1900 年订制出青岛史上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 市区建在 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平坦地段, 市区南面为青岛湾. 西北边缘和胶州湾东岸布置铁路 (胶济铁路) , 并沿铁路线设置大小港码头, 青岛湾沿线北侧设置商贸、行政、居住区用地. 1906 年大港建成. 港口、铁路的建成, 大大促进了青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使青岛成为山东 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 城市商贸业发展迅速, 城市规模剧增。 1910 年在原规划基础上修编出青岛扩大规划. 在港口、铁路对外交通设施的磁力作用下, 城市主要沿胶济铁路线向北扩展至海泊河. 规划确定胶州湾东岸、市区西侧沿铁路和港 口布置工业和仓库用地, 市区南部沿海为行政、居住、商贸区.就此, 形成了青岛城市空间 结构的雏形. 铁路、港口的发展, 奠定了城市迅速发展的基础.
1980 年后的青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青岛做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2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经 济技术开发区, 1992 年后又相继批准成立保税区和高新 技术开发区, 大规模新区的建立, 以及产业置换、产业转 移要求城市空间具有多方位功能扩展. 原青岛带状空间 结构地域狭窄, 人口稠密, 开始制约城市生产力的合理布 局. 城市空间结构已难以适应新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要求。青岛市做出调整城市市区行政区划的申请, 并于 1994 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复. 新市区行政区划带来了一次 城市总体布局的“牌图革命”, 使原带状空间结构向多 元化、点轴生长的“两点一环”为特征的城市空间结构 演变, 所辖5 个县级市构成外围卫星城, 形成青岛城市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大布局, 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地域空间基础, 同时使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服 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有利地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进程, 保证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949年后福州城市的扩展
沿闽江横向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 海峡两岸对峙使得海上运输几乎中断, 内地运输主要靠闽江航运, 城 市沿闽江横向扩展. 1950年代末, 随着外福铁路修通并成为本地对外联系的主通道, 城市空间随着铁路站场形成开始向北扩展. 工业用地快速增加, 形成“两区八片 ”的 空间布局: 工业路、沿江的西南工业区和沿连江路、化工路、福马路的东北工业区; 瀛鳌洲工业片、五一路工业片、六一中路工业片、杨桥路工业片、茶园路工业片、 新店工业片、港头工业片和三叉街------白湖亭工业片.
福州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根据福州沿江向海的特点以及区域发展的趋势, 福州应以闽江、海岸线、交通干 线为主要发展轴线, 强化中心城市, 组织网络型的城镇群体,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协 调发展, 形成一城两翼双轴线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城是由中心城区和甘蔗与荆溪组团、 上街大学新区组团、马尾与琯头组团、吴航与营前组团、长乐滨海组团、琅岐组团等 七组团, 人口将达到350万人, 市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50 km2. 北翼经济区由罗源湾 地区主要城镇、工业区及罗源、连江县城组成, 将建设成为福州港的重要的港区. 南 翼经济区由福清元洪、渔溪江阴、镜洋东张、江镜、高山等5个组团组成. 沿海发展 轴北起罗源湾, 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国际机场、滨海新城、元洪投资区到 江阴港区, 全长160 km. 沿江发展轴以福州中心成为起点, 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 西拓展至甘蔗、竹岐, 向东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区域.
谢谢
1949年前福州城市空间结构
福州是一座有2200 多年历史的古城, 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战争的影响比中原地区的城市要少, 因此其演变过程 就具有比较鲜明的自然发展的特点. 在清朝以前的古城拓展是一种较为自然演进的过程, 由北而南, 范围东西拓展, 到了近代以后, 市区的扩张加速. 鸦片战争以后, 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仓山区成 为领事馆区和全省金融贸易中心和近代轻工业中心, 台江 区取代洪山桥成为商行集中的闹市区. 清末以后, 马尾取 代台江区的海港位置, 并产生了新工业区, 使得市区首次 出现跳跃, 马尾是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的贸易港和海防 要塞, 洋务运动中在此创建了福州船政局, 开办了全国第 一家造船厂和船政学校. 马尾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工业港口 小区, 实现了生产者和生产场所在空间上的分离. 老城区 鼓楼是政治、行政中心, 台江区为主要的工商业经济中心, 仓山区为文化及涉外政治经济中心, 马尾承担新兴工业、 对外贸易功能, 这样就形成老城区、台江区(含仓山)、马 尾区三个政治、商业、工业三个独立的功能组团.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青岛和福州为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 个 城 市 都 具有 自 身 独 特 的 发 展轨 迹 和 空间 结 构 , 并 与 其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紧 密 联 系 , 合 理 的 城 市 空 间 结构 的探讨对于优化城市内部各种物质要素的空间组合, 优 化 城 市 总 体 布 局 , 实 现 城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具 有 重要 的作用。
1945年前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这一阶段,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外力作用有两个: 一是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限制, 二是城市对外交通走 廊(胶济铁路) 的引导作用. 而促进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 内力是德占期的城市商贸业和日占期城市工业的迅速发 展. 正因为城市经济发展, 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在外力作用 下形成了带状城市空间结构。 1900 年至1945 年青岛带状城市空间结构
清代福州城址示意图
1945 年至1980 年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的演变
1956 年由苏联专家帮助编制了青岛市总体规划. 1966 年至1978 年的12a 时间里, 城市规划视为资 产阶级的东西被抛弃, 城市建设进入混乱时期. 城 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原有结构形式的惯性作用 下, 继续沿胶济铁路向北扩展, 基本上发展到胶州 湾东岸线的端头. 这一阶段,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 主要外力是: ①城市自然环境的限制(西、南面临 海) ; ②行政区划的限制(东面是原崂山县) ; ③ 城 市对外交通走廊的磁力作用(胶济铁路及308 国 道) ; ④ 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的惯性作用, 而促进城 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力是城市第二产业(主要是 1945 年至1980 年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轻纺工业) 的发展.
青岛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增强主城的综 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以环胶州湾地区为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 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为外圈层的拥湾发展格局,规划建设滨海沿线的琅琊组 团、鳌山组团、田横组团。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 里。环胶州湾地区重点布局产业研发机构和集团总部,大力发展金融信息、航运物流、 旅游会展等现代化综合服务业。积极向滨海两翼组团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海洋产业等 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向东翼鳌山组团拓展,重工业积极向西翼琅琊组团拓展。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从青岛百余年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向看, 城市空间正向区域空间扩展, 城市不 再是单一的城区空间. 这种发展趋向是城市社会经济规律化流动作用的结果. 城市空间结 构每一次更新都产生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置换对城市空间转换的要求. 城市空间在向 区域化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市区行政区划限制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会日趋明显. 城市 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力会随着人类科技发展而减弱. 城市交通走廊与 城市用地间的磁力作用应合理利用和控制, 应超前地系统建立区域性交通走廊框架, 为形 成具有良好生长机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奠定基础. 城市原有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会在城市空 间结构更新过程中被打破进入功能调整和旧城改造阶段, 但仍然是城市空间结构更新过 程中的母体和动力源泉. 福州城市形态的演变沿袭着山麓型 (明清以前) ---- 内河型(清代) ---- 滨江型 (近代) ----- 跨江、沿江型(现代)的过程, 在1995年编制的《福州市总体规划》中把 琅岐纳入城市规划区后, 直接把城区推进 到海边. 福州城市的空间拓展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