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
报告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被列入世界三大公害之一,也是我国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使社会更加的关注未成年人群体,这样有利于对青少年的保护以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初步预防。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成年犯罪更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问卷调查内容
因此就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同事之间展开了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如下:
1、你所居住的附近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
2、你对未成年犯罪抱有什么样的意见和看法?
3、对犯罪未成年人,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帮助?
4、就你所知道的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
5、如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
6、就你观察所知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过程?
7、我们当家长的应如何教育子女?
三、调查分析
在对同事的调查中,他(她)们对以上问题都做了一一的解答,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查问卷中我得出了如下总结: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1、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突出。

调查表明,因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犯罪的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1/3以上。

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②传播媒体中的不健康因素影响。

如在这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校园周边录像点播放过不健康的片子,书摊里有不健康口袋书、动漫书及影碟出租。

另外,有40%的学生经常上网,泡网吧。

一些不法业主为达到获利目的,想方设法引诱学生,使他们沉溺其中。

我省也发生过未成年人因欠网吧的钱而抢劫的案子。

③社会法律保护有薄弱环节。

2、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调查显示,因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占20%。

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成绩较差和有轻微劣迹的学生关心教育不够,尤其是对辍学
生、流失生的管理控制不力。

在近几年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中,辍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接近60%。

他们辍学的原因是厌学,感到读书没有趣味,这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的缺陷和问题。

3、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残缺家庭与不和睦家庭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形成带来严重影响。

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出现有一定关联。

4、未成年人自身因素,决定了其自我控制意识薄弱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①人生观的歪曲导致犯罪。

②道德和法制意识淡薄导致犯罪。

③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导致犯罪。

④心理失衡导致犯罪。

未成年人经常接触和感受正面教育,但幼稚的心理较为脆弱、不稳定,一旦遇到不良障碍或刺激就容易失衡、异变而导致犯罪。

尤其是有的未成年人家长离异,失去温暖和爱护,生活状况逆转,经常会感到孤独而急需寻求新依靠,如果稍被社会不良分子拉拢利用,便会踏上贼船。

还有一些学生面临家庭失爱、失教、失管的趋势,令人担忧。

二、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初犯之前,总是有一些明显的外部表现,也就是犯罪的征兆。

中小学生犯罪都有哪些前期征兆呢?
(1)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无缘无故的下滑,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时进行抄袭,对考试结果不以为然,留级也无所谓;
(2)对事物的兴趣开始变化,劳动懒散,上课思想不集中,而对武打、言情和低级庸俗甚至黄色的录像、书刊和光盘甚感兴趣;
(3)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这种孩子如果与校外的不法分子或无业人员有了联系,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回家;
(4)心理方面有变化,如精神恍惚,情绪波动,举止反常,心神不定,东张西望;
(5)对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帮助表示反感,甚至怀有敌意,恶语顶撞,有时给教育者出难题,看笑话;
(6)对遵守纪律、要求进步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和打击,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迹或不法行为的人,把反社会的人格或行为当作是“勇敢”的表现;
(7)原本养成的生活规律出现变化,如从早起变成睡懒觉,从注意卫生变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肮脏,或一反常态地特别喜欢梳妆打扮;(8)道德品质起了变化,如从诚实变成爱撒谎,爱说空话、大话、假话,从谦虚变成傲慢,从斯文变成野蛮,喜欢逞能,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粗野,或在家长、老师面前循规蹈矩,而背后却胡作非为;
(9)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或与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结交,或拉帮结伙聚在一起甩扑克打麻将,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场所,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
(10)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等。

通过这些调查结论我陷入了深思,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呢?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我们对未成年孩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帮助呢?
三、防止、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措施
1、加强以遵纪守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制教育。

2、发挥家庭教育的前沿阵地作用,提高家教质量。

父母作为未成年人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形象,加强思想修养。

家庭教育要讲究教育艺术,提高教育质量。

要杜绝家庭暴力,摒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3、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4、发挥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

净化社会环境,发挥文化工作优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青少年。

倡导读好书、看好电影、讲奉献精神、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及英雄事迹等,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5、加强对未成年人流动的管理。

6、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与实践研究。

四、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应当关注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康发展,注重对未成年犯罪人利益的保护。

建国以来,我国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在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权益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而从长远的发展看,只有真正树立起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保护的观念,努力寻求对未成年犯罪人惩治与保护的最佳平衡点,并且在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立法设计上体现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才能促进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朝着更为人道、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