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论 坛
153
INTELLIGENCE
中国园林发展及未来趋势
齐齐哈尔和平广场管理所 李慧智 孙 伟
摘 要:园林景观建设在世界上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并且呈现了广阔的前景。
而中国园林发展到今天,也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对西方的园林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18世纪的英国园林中,无论是从设计手法还是建筑工艺上,都有着中国园林的典型设计元素。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在园林建设上停滞不前,因此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园林建设现状,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设 中国园林 发展 现状 中国特色
一、我国园林的发展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到现在有了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有据可循的古书中记载,我国建造园林开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
在建造过程中,始终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并且为贵族所游玩观赏。
“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中国古代在园林艺术上为世界园林史写下了浓厚的一笔,对于西方园林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园林建设中,深受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与手法的影响,中国园林的一些典型手法都可以在英国园林中看到,诸如环形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散点式景点布局与游客对视点的移动转换等等,都在西方园林艺术中得以体现。
但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方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导致中国园林赖以生存的旧社会体制土崩瓦解,因此外来文化对中国园林有了巨大的影响,而在此时西方园林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与发展都是在西方园林建设的影响下举步维艰发展到现在。
虽然在近一个世纪中国园林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难以脱离西方园林文化的影响,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我国园林建设没有创新意识,只是片面地模仿与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与手法。
因此我们要想发展中国园林,就必须从本土园林艺术特点着手,汲取传统园林文化的特征,融入当前社会生活的环境需求,实现现代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园林发展现状
建设部在20世纪初明确了风景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绿化面积达到了40.8%,重
点景区211处,总面积达到了12万平方公里。
在我国园林发展过程中,相继了22座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然而在发展中,我国园林行业也有着一些问题:
首先,西方造园艺术传入我国,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并且对我国思想开放与创新设计理念有一定益处,但是由于西方的大量信息进入我国,使我国近代园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滞后许多,尤其是园林艺术。
传统园林难以得到发展,甚至我国本土的园林设计师都迷失了方向,在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大肆涌入,使我国园林设计理念缺乏文化内涵,模仿西方,难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多数园林景观千篇一律。
其次,由于我国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在建设理念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以美国为例,会以追求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进行园林的建设,而我们才开始以量为建设目标,因此难以使居民享受到园林所带来的有益的影响。
三、关于我国园林发展的探讨首先,开阔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
我们要想创造出好的作品,需要创新观念,虽然“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但是我们需要在汲取传统园林建设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与环境特征进行创造。
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习惯闭门造车,不能汲取外界的先进的信息,形成了封闭环境中的园林特色。
因此我们现代园林设计师应当开拓思路,挖掘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将传统的中国园林创造手法与空间布局应用到更宽阔的领域当中,实现中国园林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注重“生态城市”的建设。
生态园林是以保持生态平衡、还原自然环境为目标,主张运用生态学来建设园
林。
我们在设计中要强调人工园林与自然植物群落的有机结合,通过还原自然的生态系统来让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相融合,诸如公园、动植物园、绿地等,能够让居民在欣赏到原有园林景观的同时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第三,融会贯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在园林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艺术设计形式,也可以汲取古代的设计方法,继承传统,吸取精华为己用是我们的基本设计理念。
但是一味地模仿与复制是无法创新的,更不能对我国传统的设计方法与西方的设计理念抄袭拼凑,而是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端正态度,与自身环境相融合,才能建设出更高层次的园林。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园林建设提上日程,但是距离国际发展水平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需要在园林建设工作中,既要汲取西方园林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又要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与自身环境相结合,在不断探索中实现中国未来的园林建设,使中国园林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现祖辈的辉煌。
参考文献:[1] 王雅娟、赵桂芬、刘绪军:《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防护林科技》,2003年01期。
[2] 王富强、宋新佩:《天津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景观设计探索》,《建筑知识》,2011年03期。
[3] 李新宇、郭佳、李薇:《1987~2007年北京中心城区热环境变化》,《北京园林》,2011年01期。
[4] 吴宇红、宿竹君、车代弟:《黑河市城市园林绿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中国园艺文摘》,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