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公共管理导论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A.公民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C.民间组织D.利益集团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A.马克斯·韦伯B.冯史坦因C.赫伯特·西蒙D.伍德罗·威尔逊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A. 公民B. 公民社会C. 企业D. 市场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A.马克斯·韦伯B.冯史坦因C.赫伯特·西蒙D.伍德罗·威尔逊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问题C.公共政策执行D.公共政策评估(二)多项选择题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A.活动角色B.人际关系角色C.信息角色D.决策角色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产权关系明确B.预算软约束C.预期目标多元化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B. 政府权威的削弱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A.效率B.公平C.公正D.民主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A.行为导引功能B.利益协调功能C.利益分配功能D.调控功能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A.公共性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A. 权威的来源不同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C. 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D. 管理的范围不同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金融政策D.产业政策二、简答题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

(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

(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

(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

(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

(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3、简析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社会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本质: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协调;管理就是平衡;管理就是发展。

4、简述公共政策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

1、公共管理组织、人员和制度要素。

任何公共决策都是在一定组织与制度的框架中产生。

公共决策者和政策执行者、决策和政策执行组织及决策和政策执行机制构成的制约公共政策价值的内部因素,会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2、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公众向政府和决策过程提供意见和施加影响力的活动和行为[42]。

公民参与的程度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价值实现。

3、政策环境现代社会的开放体系下,政策环境对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具有重大影响,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价值实现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5、试述善治的基本要素。

善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改革由政府垄断一切公共事务的传统行政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管理模式;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其三,改革政府传统行政中忽视社会权利,依靠法规推动政府行政的模式,建立以社会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基本要素:1)合法性(legitimacy)。

2)透明性(transparency)。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

4)法治性(rule of law)。

5)回应性(responsiveness)。

6)有效性(effectiveness)。

6简述第三部门失灵的主要原因。

(1)第三部门失灵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匮乏,几乎所有国家的第三部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而第三世界国家更是如此。

(2)第三部门失灵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三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

(3)第三部门失灵的原因还在于第三部门往往服务于专门性的社会群体。

(4)第三部门失灵还有一个原因是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三、论述题1结合现实论述善治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善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改革由政府垄断一切公共事务的传统行政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型管理模式;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其三,改革政府传统行政中忽视社会权利,依靠法规推动政府行政的模式,建立以社会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社会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进而言之,可以把善治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30]1)合法性(legitimacy)。

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

2)透明性(transparency)。

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

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4)法治性(rule of law)。

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性(responsiveness)。

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

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及或没有下文。

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6)有效性(effectiveness)。

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

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为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

2试论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优势和功能。

优势:1、贴近民众的优势。

第三部门是由民众自愿组织而形成的以公益为取向公民社会组织,它同政府强制求公益相比较,具有更多的志愿性特色。

2、行动灵活的优势。

人们经常批评政府部门冷漠呆板、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文牍主义和不负责任,政府做事倾向于将丰富的社会事务套用简单划一或过时失效的条文,处理复杂的公共问题倾向于“一刀切”。

3、第三部门敢于创新。

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往往开风气之先,对公共管理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处理。

4、专业性优势。

绝大所数第三部门组织是专业性的,这使第三部门的工作更具有效率和效能。

5、广泛性优势。

第三部门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政府不愿或无法顾及的地方,可以提供公共物品,起到补缺的作用。

功能:(1)第三部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的一股重要的经济力量。

(2)第三部门提供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

(3)第三部门维护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参与公共决策,推进民主政治。

(4)第三部门有利于增进和激发服务公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精神,促进自律性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5)第三部门对社会资本的积累有积极贡献。

3论述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政府失灵的原因p166-170(1)即使政府是公正无私的,也会因为判断失误和技术能力缺失的原因影响干预结果。

(2)政府实际上并不总是公正无私的,组成政府机构的各层官员也是“经济人”,且政府自身也是利益群体。

(3)政府是最大的垄断者,因而对经济利润往往缺乏决定性的驱动力。

(4)政府成本与收入的分离使政府缺乏竞争机制,导致官僚机构低效率。

政府失灵的表现p171-174(1)政府政策与工作的低效。

(2)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

(3)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

(4)寻租及腐败。

4试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自诞生后,尽管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模式,在很多具体方面不尽相同,但它们还是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专门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把公务员的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设有统一的公务员管理机构,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征。

第二,相对公平、公开的考试、录用制度。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是近代公务员制度确立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各国推行公务员制度所普遍采用一项重要制度。

考试录用制对于公共部门选贤举能,广开才路,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进而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以能力和业绩取向为本的功绩制。

这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定期对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工作表现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一般分若干等级,按照等级高低,坚持功绩原则,决定公务员的奖惩与职位升降。

对于成绩突出,贡献卓越,能力很强的公务员,可以不受资历、学历限制,越级提升。

第四,政治中立原则。

为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西方国家一般都要求公务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即在执行政府公务的过程中应超然于政党政治和个人的政治理念之外,不介入政治纷争,恪尽职守,为公众服务。

当然,所谓“政治中立”原则也只是具有相对意义。

随着政府行政权的扩大,公务员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高级业务类公务员甚至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策制定者。

因此,公务员的中立只是自身的主观愿望,而他们的行为却实际上在执行政治家们或中、或左、或右的政治意志或决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务员“中立”的神话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猛烈抨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