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精编笔记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精编笔记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615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一章改革的年代一、导言:公共治理的“典范转移”:(一)行政管理的三阶段[①]:1、前传统阶段;2、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3、公共管理改革阶段。

1、“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的主要特点:“唯一最佳方法”的神话(1)政府本身应按照“等级制-官僚制原则”进行组织;(2)政府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公共物品的“直接提供者”;(3)“政治-行政两分法”的意识形态[②];(4)“公共行政”是行政官僚的一种特殊形式,准此,“职业官僚”就需终身任职、政治中立等。

2、“新公共管理”的批判-改革趋向:(1)NPM对古典模式的批判:①.弹性化的管理系统VS.僵化的官僚等级体制;②.宏观性间接性运作VS.微观性直接性运作;③.行政的政治化,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破产;④.短期合同任职制VS.终身任制;(2)NPM的内在特质&改革趋势:(胡德[③]-休斯[④]-奥斯本[⑤]解读)“新公共行政”(NPA)与“新公共管理”(NPM)间的区分:(1)“明布鲁克会议”和《黑堡宣言》:NPA是对“进步时代”技治主义流毒的一种的反击和回应:马克·霍哲和张梦中在一篇论及新公共行政的文章中提到NPA的回应性、代表性、公共性和参与性等;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多、弗雷德里克森、丹哈特、拉波特等;主要的代表作是:《黑堡宣言》。

(2)而NPM基本上是一种市场导向的企业家政府模式,NPM的代表人物与理论阐释者有D·Hood、奥斯本、莱恩、尼斯坎南、休斯等。

(二)NPM的概念演变与核心价值:1、NPM概念史:“管理主义”(Pollitt,1993)“新公共管理”[⑥](Hood,1991)“企业型政府”(Gaebler,1992)“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Lan,1992)“后官僚制典范”(Barzelay,1992)2、NPM核心价值:“3Es”:即经济、效率&效能;3、NPM管理范式的限度[⑦]-问题:(1)限度一:“单一使命机构的增加”:(2)限度二:“合同出租的适用性”:(3)限度三:“官僚责任制工具的投入的持续增长”:(4)其他问题:①.操作程序标准的破坏;②.行政道德的下降等;(三)克林顿-戈尔政府:《全国绩效评估》与“第三条道路”1、《全国绩效评估》“政府文化”体现的四大原则:(1)减少繁琐、拖拉的办事程序,由“规则-结构导向”向“结果-责任导向”;(2)“以顾客为中心”,而非“以权力-等级制为中心”;(3)管理权力下放,赋权授能;(4)回归本元:“产生一个花费少,而成效好的政府”。

2、“第三条道路”的滥觞:意识形态OR政党策略(略)二、行政与管理:(一)“行政”与“管理”:语义学分析:1、总论:(1)概念范围:“行政”的职能比“管理”狭窄,限制也多;(2)角色差异:“管理”&“行政”有显著差异;管理者与行政者扮演角色截然不同;(3)词源方面:参见P6;2、分论:(1)“行政”基本上指“服从指令&服务”;而“管理”则指:①.取得某些结果;②.取得这些结果的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管理”包含“行政”在内,而且也涉及到组织,即以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并对结果真正负责。

(2)“公共行政”注重程序与结构,忽略外部环境与管理者责任,其理论支柱是:①.公共利益激励理论;②.官僚制理论;③政治-行政二分理论。

“公共管理”的注重结果&责任,强调运作弹性化与内外组织生态分析;其理论基础:①.经济学理论;②.企业部门理论。

(3)“公共行政”古典研究模式重静态分析、制度分析;而“新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强调:公共部门战略研究&系统研究(生态理念&国际视野);(二)由“公共行政”过渡到“公共管理”:必要性分析:1、总论:“行政”与“管理”之间的差异:广义与狭义:P72、分论:区分“依据行政概念发展而来的公共服务”与“依据管理概念发展而来的公共服务”;三、公共部门的研究:(一)公共部门研究的发展线索:公共行政-政策分析-公共管理:1、公共行政、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⑧]:2、罗森布鲁姆的“多元行政观”:“公共行政是采用管理的、政治的&法律的理论&过程,以完成立法的、执行的&司法的政府指令,为整个社会或其某个部分的需要形使管制和服务的职能。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1)将“公共管理”视作“公共行政”中“较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Graham and Hays,1991)(2)“管理”包括“行政”在内(Mullins,1996),(3)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彼此之间有所不同,二者没有从属关系,应把它们看作是两个相互竞争的典范。

(三)研究取向上的“典范转移“:1、NPM对外部环境和管理策略上的关注,不同于公共行政对内部环境的关注;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取得结果、改进技能&增强责任。

四、改革的紧迫问题:(一)“变革的紧迫问题”总论:变革诱致因子:公共部门变革是对某些相互关联的紧迫问题作出的回应,这些问题包括:(1)对公共部门的抨击;(2)经济理论的变革;(3)私营部门的变革;(4)技术变革。

(二)“变革的紧迫问题”分论:1、对公共部门的抨击[⑨]:里根政府与撒切尔政府:供应经济学&市场化运作的偶像化:(1)首先,公共部门的“规模”受到抨击,其实质是“分配制度的问题”;(P101)(2)其次,关于政府的“范围”上的争论,其实质是“政府角色”问题;(3)最后,关于政府的“方法”上的批评,其实质是“官僚制”运作方式的问题;(P11★)2、经济理论的变革:弗里德曼的新古典经济学&布坎南的新右派经济学理论影响:(1)总论:①.新古典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理论&“赤字的民主”批判;②.经济理性主义对“守夜人”政府回归,对“较小规模政府”的向往&对“市场机制”的崇拜。

(2)公共选择理论:①.理论前设:“理性经济人”:理性全能与自我利益最大化;②.理论目标:破除“公共利益激励机制”的妄想,建立“胡萝卜加大帮”激励机制;③.理论重点:通过对政治市场非市场性决策中的“铁三角”、“政治交易”&“权力寻租”现象的分析,揭示“政府失灵”,强调:“私人市场要优于政府或政治市场”;(3)委托人-代理人理论:①.理论瓶颈:a.目标差异(零和or正和博弈),b.信息约束(监督信息&交易成本);②.理论目标:建立使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服务的“激励计划与机制”,即责任机制;③.理论困境:a.政治制度方面:代议制的困境;b.管理制度方面:责任制困境;(P15)④.理论影响与局限:影响:公共部门与服务的合同外包形式;局限:a.绩效合同的遵守性问题,即交易成本问题;b.刺激工资制引发的组织内不满与冲突;(4)交易成本理论:①.理论派别: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张五常等;②.理论指向:“交易成本”即“制度成本”-制度运作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VS.“交易没有成本”的假相;③.科斯定理:当法律明晰&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3、私营部门的变革:(1)总论:公共部门变革的另一个紧迫问题是:私营部门的迅速变化&这样一种现实: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对私人经济&国家的竞争实力有所影响[⑩]。

(2)竞争: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①.契约主义:签订政府合同的市场化方案(民营化与承包),削减政府经费的重塑性方案;②.绩效主义:管理“绩效”而非规模“增长”都成公共部门的首要问题,功绩制原则;③.技治主义:“技术变革”可能将新型管理体制引入政府管理过程,电子政务,SWOT工具;④.联盟主义:公共部门同私人部门(及公民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合;休斯称:“现在不只是政府变革的时代,也不只是私营部门变革的时代,而是这两个部门都在发生相类似的变革的时代。

”(3)全球化:①. 凯登的国家化公共行政思想,“决策增值”、“波纹效应”与“全球性公共物品”理论;②.迈克尔·波特:政府政策对国家竞争优势有积极性的一面,VS.无为而治;(4)能力:由于政府在“提高国家竞争力”&“全球化运动”方面的特定作用,我们必须对政府的“能力”予以关注;结合:①.缪尔达尔的“软政权”理论;②.派伊“贯彻危机”;4、技术变革:(1)前传统行政模式&传统行政模式阶段:落后的政府办公手段&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用组织理性来辅助行政与决策,表现为“对官僚制结构的依赖”;(2)后工业社会与信息时代:一方面,技术理性的增强,使得对严格的等级制的依赖程度减弱,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电子化政府与议程柔和[11]);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网罗技术所营造的资源共享平台增强了公众与媒介“以社会制约权力”的能力,公共部门组织运行的分权化&民主化成为必须。

当然,技术变革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伦理性的、隐私性的等。

五、消弱官僚制:(一)消弱官僚制度:路径选择:1、趋势一:官僚制失灵(官僚病)→公共部门市场化运作(奥斯特罗姆:官僚制与市场法则)2、趋势二:摒弃官僚制,不再将其视作公共部门必须的组织原则→重塑政府(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二)政府重塑中的“意识形态”:左、右or超越左与右:1、意识形态的影响与限度:管理主义与右派意识形态-政府干预与左派;2、政府市场化与去官僚化的限度:“市场化使政府收缩,但是,政府在接受市场化时,其保留下来的部分仍可能按照传统的管理制方法运行。

”六、结论:P231、管理原则的变革:“新公共管理的两条核心原则:一是通过放宽对工作资源使用的管制赖‘让管理者可以管’;二是通过说明对管理者的期望,并对照这些期望赖衡量他们的绩效,从而‘使管理者愿意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