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纽带。

但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现代医学医疗手段的进步.使传统中医药受到严峻的挑战。

为使中医学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该从培养中医思维出发,为学习中医打下基础。

分类法是中医思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中医里面有许多分类的具体例子,表明古人是非常重视分类的。

古人认为,“物以类聚”,“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又一重要的方法。

中医分类昼夜四时阴阳,从天明至日中为阳中之阳,从日中至日暮为阳中之阴,日暮至深夜为阴中之至阴,从深夜至天明为阴中之阳。

而对于人体本身来说,中医分类脏腑,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五脏以守为用,六腑以通为用,各顺其性;分类五脏,各有部分主病;分类六经,六经病各有提纲;分类内伤外感病,辨认治疗方法各有不同。

这种富有哲学思想的分类方法也是中医思维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中医里面具有对全部的生命现象、疾病求平衡,统一的倾向。

中和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发端于《周易》,“中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

在中国哲学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说明宇宙间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

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

《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就是健康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

对于中医养生来说,中医学强调养生防病,应注重调和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清心寡欲,精神内守,旨在使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很详细的论述,强调养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述养生方法,涉及天人关系、精神调摄、起居作息、饮食劳作、房事活动、形体运动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和思维的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