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甲车辆工程《车辆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装甲车辆工程《车辆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车辆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742087
课程英文名称:Vehicle Ergonomics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装甲车辆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车辆人机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等知识。

为学生完成装甲车辆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继课程的学习任务,以及从事车辆工程设计工作提供所需的专业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了解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2.掌握人体模型的基本参数及其感知响应特性;
3.掌握显示装置、操纵装置、作业空间及人机系统的设计要点;
4.掌握车内作业环境的设计要点;
5.掌握车辆人机工程设计过程的设计要点;
6.了解常用的人机工程设计辅助工具。

(三)实施说明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建议在教学中采用实物演示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多种教学手段,做到理论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修完《装甲车辆构造》、《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并达到相关课程的基本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安排一定的习题练习,并以讲、练、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合每次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布置习题,或与有关工程实际的思考题。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人机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30%,期末成绩(考试或论文及答辩)占70%。

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给出最终成绩。

(七)主要参考书目
1、《车辆人机工程学》,毛恩荣编。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2、《汽车人机工程学》,杜子学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
3、《汽车人机工程学》,任金东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车辆人机工程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有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观以及在以感性为主的形态设计过程中理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任务以及从事装甲车辆产品设计领域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总论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明确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畴;
3)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
4)人机工程学研究工具;
重点:
1)人机工程学研究内容;
2)人机工程学研究方法;
难点:
习题:
第2部分人体模型及其基本特性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人体模型(讲授3课时)
具体内容:
1)人体静态尺寸及其测量;
2)人体动态尺寸;
第2.2部分人体基本特性(讲授3课时)
具体内容:
1)人体生物力学特点;
2)人体作业特点;
3)人的感知特性;
4)人的功能和心理特性。

重点:
1)人体动态尺寸;
2)作业姿势;
3)操作灵活性;
4)人的视、听觉特性。

难点:
人的感知与心理特性的确定。

习题:
1)测量人体的静、动态参数尺寸;
2)测量人体的操作空间。

第3部分人机界面、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人机界面(讲授3课时)
具体内容:
1)显示装置的设计;
2)操纵装置设计;
第3.2部分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讲授3课时)
1)作业空间设计;
2)人机系统设计。

重点:
1)显示装置的设计原理;
2)操纵装置的设计原理;
3)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的设计原则;
4)人体数据在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中的运用准则;
5)典型的作业空间设计。

难点:
1) 显示装置的设计原理;
2) 操纵装置的设计原理;
3)人体数据在作业空间和人机系统设计中的运用准则.
习题:
1)设计一种显示装置方案。

2)根据人体数据完成一种作业空间与人机系统的设计方案。

第4部分作业环境设计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室内微气候设计;
2)空气质量的改善;
3)环境照明;
4)色彩设计。

重点:
1)室内微气候设计原理;
2)空气污染防治;
3)照明对作业的影响及设计;
4)色彩对人的影响及设计。

难点:
1)室内微气候设计原理;
2)照明对作业的影响及设计;
3)色彩对人的影响及设计。

习题:
1)设计一种车内照明及色彩方案。

第5部分人机工程设计辅助工具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5.1部分重要人机数据(讲授4课时)
具体内容:
1) H点装置;
2)驾驶员H点位置曲线;
3)眼椭圆;
4)头廓包络;
5)驾驶员手伸及界面;
6)驾驶员膝部包络线;
7)驾驶员胃部包络线;
第5.2部分数字人体模型(讲授2课时)
1)数字人体模型的建立;
2)数字人体模型的功能和应用。

重点:
1)H点装置的功能和应用;
2)眼椭圆的应用;
3)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定位与应用;
4)驾驶员膝部包络线的生成与定位;
5)数字人体模型的功能和应用.
难点:
1)H点装置的应用;
2)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应用.
习题:
第6部分车辆人机工程设计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6.1部分车辆开发过程(讲授2课时)
具体内容:
1)车辆开发的一般过程;
2)车辆概念设计概述;
3)车辆总体布置;
第6.2部分车辆人机优化设计(讲授4课时)
4)乘员空间布置和人机界面设计;
5)驾驶员人机工程学性能优化;
6)车辆人机工程学性能的主观评价;
第6.3部分座椅设计(讲授2课时)
7)车辆座椅参数;
8)车辆座椅设计。

重点:
1)车辆总体布置;
2)乘员空间布置和人机界面设计;
3)车辆人机工程学性能的主观评价;
4)车辆座椅设计。

难点:
车辆人机工程学性能的主观评价;
习题:
详细描述车辆的设计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