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前言一、课程定位和性质个量分析——微观: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

总量分析——宏观: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支平衡规律及问题解决。

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化、产业管理科学化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导论掌握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大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内涵1.产业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3.产业伴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4.产业具有多层次性——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二、产业的分类方法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等。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定义——克拉克大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三类: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三场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

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补充:建筑业是第二产业,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

)生产类型——三类,形成三级生产、三个产业习题:下列属于属于第一产业的有( A D )第二产业的有(B E G I J K )第三产业的有(C F H L )A、观赏锦鲤培养;B、电力供应业;C、WTO组织;D、香菇种植;E、造纸;F、交通运输;G、锡矿发掘;H、上海第一中学;I、农副食品加工业;J、纺织业;K、建筑业;L、房地产业;(二)生产结构分类法所谓生产结构分类法是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1、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方法: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缺陷:忽略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单物品的多用途。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列宁方法: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轻工业指产品为消费资料,重工业指产品为生产资料。

缺陷:分类过于简单和忽略非物质生产。

3、霍夫曼分类法——霍夫曼方法:将工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75%原则)。

缺陷只作为研究工业化发展进程而存在。

(三)生产要素分类法1、定义:所谓生产要素是依据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投入的依赖程度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它客观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

2、分类:①劳动集约型产业——加工、服务业;②资本集约型产业——制造业;③技术集约型产业——信息、航天产业等。

3、缺陷(P24):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四)标准产业分类法1、定义:所谓标准产业分类法是依据各国对产业进行划分标准依据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2、要求:权威性、完整性、应用性。

(五)关联方式分类法(1)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生产技术相似,如运输业、建筑业、制造业等。

(2)原料关联分类法——原材料、投入物、活动对象相同(相似),如棉纺业、钢铁业、服装业、渔业、伐木业等。

(3)用途关联分类法——产品用途相同(相似)。

如自行车制造业、软饮料业。

(4)战略关联分类法:按产业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

主导产业——根据罗斯托的理论,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有带动作用,能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如:微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等。

支柱产业——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中占的比重大,起支撑作用的产业。

如: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业、建筑业等。

主导和支柱的区别:1.从产业演变的历史看,大多数支柱产业都是由过去的主导产业演进而来的。

2.支柱产业强调现在,主导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更强调前瞻性。

3.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側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中长期目标,而支柱产业则注重近期或中期,在于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

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如:互联网、农业等。

先行产业(狭义)——指在产业体系中必须先行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

如: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

(5)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产业间的关联方向包括单向关联、双向关联和环向关联。

主要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①前向关联产业:前向关联关系就是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其中“其他产业部门”就是(向其提供供应品或投入品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例如:钢铁业与汽车制造业,对钢铁业来说,它与汽车制造业发生的关联是前向关联关系,汽车制造业就是钢铁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钢铁业(后)——汽车制造业(前)②后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关系就是通过自身的需求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其中“其他产业部门”就是后向关联产业。

例如:钢铁业与煤炭采掘业,对钢铁业来说,它与煤炭采掘业发生的关联就是后向关联关系,煤炭采掘业就是钢铁业的后向关联产业。

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界定在欧美,主流的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即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市场的运行,特别是企业拥有市场权力(market power)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所以,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市场运行,即产业(市场)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这里的“产业”就是狭义的产业,即“市场”。

产业经济学不仅包括研究同一产业内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组织部分,而且包括研究不同产业之间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部分。

四、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研究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态势,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研究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等。

它可以被看成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即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的配置及变化问题。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涉及过于细致的产业分类及产业之间的中间产品的交换、消费和占有问题,所以可以被看成产业经济学的“宏观”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3)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4)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5)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硏究。

产业关联理论:主要是通过精确的量化方法来研究产业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产业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五、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方法(一)逻辑推演方法1、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博弈分析法3、投入产出分析法实证与规范的区别:(二)经验研究方法1、案例分析2、计量经济分析(三)其他系统动力学、自组织理论方法……第二部分产业结构第三章产业结构主要内容:1、产业结构的概念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3、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模式4、产业结构的优化5、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发展(产业转移)重点:1、产业结构的概念2、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3、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模式(难点)4、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5、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判断标准、相互关系(难点)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分类,按照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不同进行排序,越是排在前面的产业占的比重越大、地位越重要的方法,产业结构可分为1、2、3(其中1是第一次产业,2是第二次产业,3是第三次产业,下同)型,2、1、3型,2、3、1型,1、3、2型,3、1、2型和3、2、1型等6种类型;在图形上表现为金字塔型、鼓型(橄榄型)、哑铃型(工字型)和倒金字塔形等4大类型。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内容结构——产业结构【狭义(粗)】数量结构——产业关联【广义(细)】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广义(细)】二、产业结构理论分类理论:克拉克大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定理:工业的收入比农业高,商业的收入比工业的高,说明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

克拉克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农业向制造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服务业移动。

(2)、库兹涅茨法则:考察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3)、霍夫曼定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4)、高加工化过程:是指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表现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5)、经济服务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库兹涅茨法则并不相符,第二产业也在下降,第三产业强劲上升。

结论——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得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合理化。

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世界发达国家的变化规律:“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目前我国三个产业产值比重为“三二一”三、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区域资源配置)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市场)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发展)四、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制度及社会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