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RCS模型在日语微课设计中的应用

ARCS模型在日语微课设计中的应用

ARCS模型在日语微课设计中的应用随着慕课、微课教育在教育界的兴起,如何设计微课也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之一。

在微课的设计中要做到不同学习水平、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积极参与、乐在其中,ARCS模型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ARCS模型在日语微课设计中的应用,希望对日语微课设计有所帮助。

标签:ARCS模型;日语;微课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San Juan College)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

[1]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

[2]一、何为ARCS模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John M.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RCS 动机模型,一直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和从事教学设计的研究人员所关注。

[3]ARCS动机模型与其他动机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ARCS模型并不侧重理论上对动机的定义和研究,而是侧重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来分析。

Keller认为,学习动机的生成依赖于注意(Attention)、相关(Rela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相关又分层递进的因素。

所以,教师也应当在教学过程当中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支持学习动机的生成与维持。

[4]“注意”是指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教学相关设计注意到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且保持持续关注。

“相关”是指所学习的内容或目标与学习者的需要相一致,亦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要求,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联系,或对学习者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自信”是指教师为学习者设定的目标,并提供基本的辅助资源和辅助路径,使得学习者能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得满足。

“满足”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结束之后获得与期望一致的学习结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是得到公平评价,是支持学习者继续学习下去的重要因素。

二、日语微课设计中ARCS模型的应用策略1.“注意”环节引发学习者的“注意”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选择适当的素材对所学习的内容目标进行高度概括,引起学习者注意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1)首先让知觉上能够关注到,传递刺激信息。

这种知觉唤醒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讲故事或播放一段动画短片,或者是产生冲突,跟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理解不一样,感觉别扭、不协调,这都是在知觉唤醒。

以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获奖作品《日语的时间》为例,在《日语的时间》这段微课当中,首先使用“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せかいがひろいから、みにいきたい)”这一2015年中国排名前十的流行语引发学生的注意。

(2)知觉唤醒的下一步就是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要引发这种好奇和探索,老师可以因势利导,用一些事例和问题把学生带入到预先设定关注的一些问题点上来。

看完《日语的时间》这段微课,接下来设问:“为了去看世界,我们要做什么?”分三个步骤:①决定旅行地点;②订票;③坐车或坐飞机前往目的地。

但是,如果由于自身原因而未能搭机或坐上车,会有什么结果?由答案再次引出一句流行语“不能愉快地玩耍了(ゆっくりあそべない)”。

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第三步是需要保持学习者的“注意”,我们可以改变展示多媒体的方式,通过设问的方式来保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注意。

看完《日语的时间》,接下来设问:“时间是怎么流逝的?”“该怎么表达时间这一概念?”我们可以设置游戏环节,或是分角色扮演或朗读,来保持学生的注意。

但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异时空性,游戏需要设定为线上游戏,角色扮演在会话当中会比较合适。

2.“相关性”环节所谓关联,是指教学内容要和学生本来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等要素结合起来。

(1)熟悉化。

在教学过程当中,选择素材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或学生过去的经验相关内容作为素材。

例如,在《如何用日语简体说“不”》这段微课当中引入一段日剧视频,让学生从中找出“不(ない)”。

(2)目标定向。

ARCS模型指出,如果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就能够明确告诉学生期望他们达成的目标,更有利于他们快速地把学习目标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对学习目标有合理预期,有利于建立学习者的自信心。

[5]例如,在《日语的时间》当中一开始就说明在本课当中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日语的时间表达。

但是,由于学习的方式和基础不同,在微课和慕课的设计当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元化目标,促成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达成自己心目当中的目标。

(3)动机匹配。

通过教学设计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联系起来。

在日语学习当中,关联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跟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相关联,和学习者已有经验进行关联。

例如,在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当中的获奖作品《如何用日语简体说“不”——日语的未然形》当中说明句型语法的时候,探讨了“ない”一词的词性以后结合“ない”与形容词的假定形以及动词,推演出“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表示不怎么做的话不行,即必须做某事的意义。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现实的问题相关联。

我们可以使用目标导向完成相关性的引导。

例如,《日语的时间》微课视频当中讲授完12个小时的说法后提出四个问题:“いまなんじですか?(现在几点?)”“なんじにおきますか?(几点钟起床?)”“なんじからなんじまでべんきょうしますか?(从几点学习到几点?)”“なんじごろかえりますか?(大约几点回家?)”这样明确的生活用语表达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3.“自信”环节通过各种目标的达成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领域建立自信心。

(1)期望成功。

在设定作业和测试要求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清楚了解作业和测试的要求以及评分标准。

这些作业可以根据所教授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方式,例如,在《如何用日语简体说“不”》当中使用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日语动词未然形变化的练习;而在《日语的时间》当中,使用提问方式进行扩展式练习。

(2)挑战情境。

在慕课设计时可以设置不同的衡量标准,允许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老师的期望、目标设计要合适、到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垫垫脚就能够得着知识的“桃子”。

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肯定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目标设定如果完全一样,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关于成绩的标准表达方式,可以在绝对分数之余设定相对分数的比较。

除了设计目标,我们还要设计一些达成目标的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一些支架,提供一些支持,甚至把问题步骤化,一步步地走。

例如,在《如何用日语简体说“不”》当中,把“ない”再分类成原形“ない”、连用形“なく”、假定形“なければ”,使学生在遇到长句的时候也学会用拆分的方式拆解句子,理解句型含义的由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3)归因方式。

最后的归因方式非常重要。

我们为学生提供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有利于他们树立信心。

要达成最后的目标,无非结果两种——成功或失败。

如果达到了目标,应该归功于学习者的努力。

如果失败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如是不是时间不够用,还是得到的资源不够,得到的支持不够,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反馈也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4.“满足感”环节也就是在本轮学习结束之后让学生收获学习的满足感,可能是学习过程当中的满足感,也可以是学习内容使他们能解决实际问题。

(1)自然的结果。

也就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日语的时间》当中最后提出三个很实际的问题:“いまなんじですか?(现在几点钟?)”“おたんじょうびはいつですか?(你的生日是在什么时候?)”“きょうはなんようびですか?(今天星期几?)”(2)积极的结果。

让学生觉得,“当我做完作业或练习,学了这个单元之后,我会觉得我学的知识很有用”,或者说“我做得很不错”,又或者“这确实是我努力的结果,只要我努力了,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就能够实现我的目标,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比如,可以在微课作业设置结果显示栏里对学生的成绩、相对成绩占比、所取得进步等提出表扬。

(3)公平。

评价必须是中肯的,合理的。

每个人虽然目标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是一样的。

肯定过程,强调个性化结果的取得,最后达成一致目标,是教师在活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需要注意的内容。

三、结语John Keller 教授的ARCS动机模型是在综合了动机方面的许多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期望—价值理论、好奇心和激起状态、信念或态度、控制点、归因理论、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等理论模型。

ARCS动机模型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它对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6]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当很好地利用ARCS理论知识和梳理好四个动能之间的关系,这样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一套微课教学方案。

日语的微课教学虽然相比英语和其他学科的微课而言还存在滞后和不完善的问题,但是相信经过众多日语教师的努力,一定能制作出画面精良、内容设计合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日语微课。

参考文献:[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2]Educause.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lecture[EB/OL].http:///resources/2012/11/7-things-you-should-know-about-microlectu res.[3]John M. Keller.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J].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1987,26(9):1-8.[4]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51-56.[5]John M. Keller.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3):2-10.[6]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91-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