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简答、论述)简答:♥初唐四杰的文学史意义: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出现,是唐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文学革命的标志,但也不免有很多问题。
其作用具有两面性。
在文学实践上,一方面“长风一振,众萌自偃”,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对旧的宫廷文学进行革命,建立新的文学观念;另一方面“时带六朝锦色”,在理念和文学观念上更有矛盾。
卢骆主要负责革除旧弊,使用七言长篇扫荡上官体旧制的五言短篇。
在这之后,王杨才有条件从容地构建新体,建构符合规范的五言近体,这时候一直以来混淆的文体才开始清晰地分离出来,唐代文学是本质真正确立。
♥唐传奇历史地位和影响:传奇即小说,起源较晚,至唐代才形成规模。
唐代小说的创作是贯穿始终的,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转折意义。
历史地位:1、改变了六朝以来中国小说长期停留于神怪世界,唐传奇靠近现实生活,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主人公由神变成了人。
2、重要的文人参与传奇的写作,包括韩愈、元稹,创作主题的层次大大提高。
3、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的进展,六朝志怪小说手法单调,而唐传奇在小说结构、语言运用、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很出彩。
影响:1、对唐以后的小说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小说分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两条线索,唐传奇对二者皆有影响,如文言小说《聊斋》的志怪,白话小说《三言二拍》的取材。
2、对戏曲产生很大影响,元杂剧中很多著名作品取材于唐传奇。
♥古文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历史地位?影响:1、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古文运动出现后,对六朝以来的骈文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古文成为主导体式。
2、总结了散文的创作经验,奠定了散文的理论基础,而不是空洞的散文说教。
3、在创作实践上,扩大了散文功能和表现范围。
古文运动在六朝古文的说理、传记散文的基础上又有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等类型几乎把古文的功能和范围扩大到文学所能表现的所有领域。
当世影响:影响当世的文体“以文为诗”、“以文为戏”。
后世影响:影响了明代的唐宋派,再远之到清代的桐城派。
桐城派被看成是古典文学的总结,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反对对象,由此可以知道古文运动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深刻影响,古文成为一种普遍形态。
♥唐代前期宫廷文学特征及演变?文学特征:宫廷文学的主要内容有:以帝王为中心的应制奉和的作品;群臣宴集;同题赋诗;艳情。
其中,前三种的共同特点是群体性、应酬性,而这也造成唐初文学的两大特点:程式化和类书化。
程式化是指,这些诗歌都有共同的创作程序,先点题,再排比句式、堆砌辞藻,最后写个人感想反映,文学创作变得简单,如小学作文般。
类书化,类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典籍,事居其前,文列于后,讲究音律和对偶。
唐初的诗歌,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却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追求声律辞藻,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
论述:♥陈子昂的文学思想、感遇诗的主要内容、《登幽州台歌》的构思方式?1、文学思想:陈子昂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书》:(1)“文章道弊五百年”。
陈子昂观念中以五百年划界,五百年之前没有坏文章,而自晋宋开始,文章衰颓。
他把建安风骨与齐梁文学分开,而不是传统“正变观”思想对汉魏六朝一并否定,他否定、批判的目标明确而集中。
(2)否定批判的标准,在于“风骨莫传”、“兴寄都绝”。
“风骨”标志建安,“兴寄”标志正史,皆指汉魏六朝。
他认为,汉魏不是变风变雅,而是雅正,雅正就是道。
在他的思想中,雅正的观念扩大,把建安包容期间。
(3)“风骨”“兴寄”包含以下四个方面:①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人生理想(时代特征);②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讽喻;③失意人生的忧愤(改变了人们传统对楚辞的看法);④很多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真谛的思考感悟。
这种思想受到传统儒家学者的琵琶“本非中正之旨”,这恰恰反映了陈子昂对儒家传统思想的革新与改造。
2、感遇诗的主要内容:《感遇》组诗38篇,“感之于心,遇之于目”,非一时一地所作,几乎贯穿整个艺术生命,内容广泛,蕴藉丰富,思考深刻,集中体现了其浓缩一生的对人生、政治、哲学思想观念和感慨。
(1)按题材划分,包括边塞、怀古、咏物、抒怀。
(2)按内容表达划分,有:①功业之志,壮志难酬的慨叹;②抨击时弊,讽刺世俗愚昧;③关注民生疾苦,人生遇合的哲思;④向宇宙永恒的精神遨游。
(3)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贤人失志,以此作为所有思想表现的依据。
指向政治社会的巨人抱负遭遇现实与理想的强烈落差,则由关注社会到诅咒抨击社会,无用后转为超脱。
3、《登幽州台歌》的构思方式:♥盛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分析盛唐文学繁荣的原因,不外乎内外两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前代艺术经验的积累;强盛时代开明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土壤让其稳定健康发展。
但两点皆太笼统空泛,还有人学视野和社会学分析这两点值得我们探究。
人学视野:对这段时期文学发展起作用的人,是一个复合状态,有这三种不同层面的人:文坛领袖,帝王,文坛创作主体即文人。
一段文学史的形成,领袖人物起关键核心作用。
盛唐时代的文学领袖有两人:张说和张九龄。
他们是唐代历史上的贤相,品德高尚胸怀宽广,能容纳不同的文学理念,有深厚的文学积累。
主持文坛几十年,有意识的提拔后起之秀。
张说的活动时期是盛唐开端,提拔看重政治人才,而张九龄位于开元后期,着眼于文学人才,他所提拔的优秀文人是盛唐文坛的核心人物了。
他们的活动造就了盛唐文学的人才储备。
唐玄宗作为盛唐帝王,早年英明,雄心壮志,极具政治才能。
他既发扬了太宗的才能,又强化了武则天时代从下层选拔人才的门路。
在文学观念上他强调“本”,反对浮华文风,命令禁止宫廷王府的游宴活动,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文人积极向上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彻底根除了宫廷文学的流弊。
玄宗本人的文学创作及素养更值得我们关注,他对文学、音乐、戏剧都有很深的造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还与盛唐文人有直接交往,帝王的引导与示范的影响力在这种交往中不断通过文学趣味的提升作用与反作用。
文人在这一时期思想境界空前提高,胸怀空前扩大,艺术修养大大提升。
文坛创作主体观念的形成有以下三个方面:1、强盛的时代精神的感召。
几乎所有文人竞相汇聚都城,这种动态非常重要。
2、社会空前稳定富庶,形成浓厚文化氛围。
3、通达的观念,一方面积极追求功业,另一方面胸怀开豁观念通达,不同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
这时的文学内质表现出群体性,而非个人性。
社会学分析:文学创作发挥社交功能和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
社会化程度越高,盛唐文学越繁荣。
社交功能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盛唐文人的社交大多数体现在日常应景的活动中间,这些活动形成了文学作品,作品诞生后发挥社交功能,成为交往的纽带。
盛唐文学同样具有宫廷文学的特点,但二者有明显区别:盛唐文学改变了宫廷文学的美学标准和价值观念;真正地走向社会,不拘于宫廷的小范围,形成空前大规模。
盛唐文学题材上与宫廷文学无大不同,投赠、干谒、送别、酬唱、同体赋咏,但却能早就千古名篇。
如干谒诗气象意象不落俗套,趋于上佳,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为代表;送别也完全消解了城市束缚,体现出真挚的情感,真切自然,如李白的《赠汪伦》以潭水喻深情,高适《别董大》更显豪情;游宴诗展现了文人的风貌,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社会背景:边塞背景:“大事边功”是当时重要的国策,边塞题材实际就是战争题材。
盛唐本质上是一个尚武的时代,文官不及武官晋级速度快,于是文人产生科场失意转向战场的价值导向。
但并不止写血腥战争,更多写雄奇粗犷壮美的异域风光,边塞纯粹成为文学创作的背景。
山水田园背景:盛唐文人生活的富裕化、终南捷径观念的影响、通达的人生观念,是山水田园文学走向繁荣的原因。
与传统山水诗又不同:把山水和田园两者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积极的隐逸趣尚;全身心投入山水田园,心态轻松。
行旅背景:交通不利往来耗时,优秀作品产生于贬谪漫游的过程中。
群体性漫游也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成为盛唐文学繁荣的重要背景和独特环境。
盛唐文学的意境美?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主客体、心和物、情和景是两大要素,而这两方面的大规模融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意境美成为标志性的审美形态是从盛唐开始的。
意境美的思想源头是佛教。
1、中国诗歌早期大多抒情,是“诗言志”,相对而言写景的作品的出现要晚很多,《诗经》《楚辞》的本质都是抒情,真正对景物进行审美关照的起自魏晋,玄学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他们讨论“言意之辩”,认为“言不尽意”,于是通过《周易》的象给人们启示,重视象的意识在文学、绘画等诸多艺术理论中展开应用。
2、魏晋南北朝之后,山水画和山水诗迅速兴起,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现象,“象”取得了和情同等重要的地位,谢灵运的作品是山水诗的典范,情景理三者是统一的。
六朝文学兴起时,意境美发展已达到一个重要阶段,心和物是相互对应的。
但又有弱点:(1)、情景分离,前半部分纯粹写景,后半部分单独抒情,达不到交融合一。
(2)、写景琐碎,对所写景物不加选择与提炼,散乱堆积毫无头绪。
3、唐初刘希夷、张若虚的创作致力于营造意境美,但毕竟属于个别情形,不能称之为文学现象。
直至盛唐,主客体间界限消解,完全融为一体,这才是意境美发展历程中最高成就的体现。
4、三种建构方式:(1)绘画的色彩构图和整体的情境、氛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王维的《终南望余雪》;(2)情思的纯化和景境的提炼,如王绩《在京思故园思乡人问》。
(3)多重意蕴的融积和丰厚韵味的追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张旭《桃花溪》。
♥词为艳科观念和花间词派的关系?花间词派诗人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
言情不离伤春离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
中心是男女情爱。
与这种情调相适应,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
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鼻祖,他的词词藻华丽,色彩浓艳,“香而软”,女性之美、男女之情成为主要内容。
他树起“诗庄词媚”的界碑,香艳词风开创了花间词派,为后人重要的词学观念“词为艳科”奠定了基础,认为词的功能在于“用助妖娆之态”,为词的发展找到了自己的学科定位。
“词为艳科”观念的产生以《花间词集•序》为标志,把词冠名“艳”的特点作为一门学科确定下来。
诗词中描写“艳”,即女子之色、男女之情,中国文学很早就有此类传统。
到了宋代,“词为艳科”观念被北宋人普遍接受,并且更为理性又更为自觉地把词放在娱乐地位上,完成诗词的分工,对词的功能和作用更为明晰。
♥元和时代的文学革新的内涵与倾向?内涵:1、实用化。
强调文学应为政治服务,起到教化人民的作用,联系现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