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模拟题单项选择题1.对某地区的全部产业依据产业构成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里所使用的计量尺度是(A)。
A. 定类尺度B. 定序尺度C. 定距尺度D. 定比尺度2.对某地区某一天的平均温度进行测量,所得测度值为12℃,这里所使用的计量尺度是(C)。
A. 定类尺度B. 定序尺度C. 定距尺度D. 定比尺度3.已知某地区有500家工业企业,调查研究这些企业生产设备的完好状况,调查单位是(D)。
A. 500家工业企业B. 每个工业企业C. 全部生产设备D. 每一件生产设备4.对某地区商业网点的从业人员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C)。
A. 所有商业网点B. 每一个商业网点C. 所有从业人员D. 每一个从业人员5.指出下列分组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
A. 人口按年龄分组B. 产品按等级分组C. 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D. 企业按职工人数多少分组6.某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最高为426元,最低为270元,据此分为六组,形成闭口式等距列,各组的组距为(B)。
A. 71B. 26C. 156D. 3487.对某企业职工按日生产的产品件数多少分为四组:100件以下,100-140件,140-180件,180件以上。
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组中值分别为(A)。
A. 80和200B. 90和210C. 100和180D. 60和2208.采用组距分组时,用组中值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其假定条件是(D)。
A. 各组的频数均相等B. 各组的组距均相等C. 各组的组中值均相等D. 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9.书籍某分组数列最后一组是500以上,该组频数为10,又知其相邻组为400-450,则最后一组的频数密度为(A)A. 0.2B. 0.3C. 0.4D. 0.510.在组距分组中,确定组限时(B)A. 第一组的下限应等于最小变量值B. 第一组的下限应小于最小变量值C. 第一组的下限应大于最小就量值D. 最后一组的上限应小于最大变量值11.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时期数的指标是(C)。
A. 出生人数B. 货运量C. 生猪存栏数D. 国民生产总值12.某工业企业产品年生产量为10万件,期末库存量为2万件,它们(C)。
A. 是时期指标B. 是时点指标C.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 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13.下列指标中属于比例相对数的指标是(D)。
A. 计划完成程度B. 劳动生产率C. 婴儿出生率D. 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14.某厂1989年完成产值200万元,1990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231万元,超额完成计划(A)。
A. 5%B. 5.5%C. 15.5%D. 115.5%15.按照计划,现年产量比上年应增加30%,实际却比计划少完成了10%,同上年相比现年产量的实际增长程度为(B)。
A. 10%B. 17%C. 20%D. 40%16.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7%,实际生产成本为计划的(A)。
A. 97.9%B. 98.2%C. 102.3%D. 140%17.当(C)时,均值只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而与次数无关。
A. 变量值较大而次数较小B. 变量值较大且次数较大C. 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相同D. 变量值较小且次数较小18.权数对均值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D)。
A. 各组的权数绝对值大小B. 各组的权数是否相等C. 各组的变量值的大小D. 各组权数的比重19.当数据分布不规则时,其均值(D)。
A. 趋于变量值大的一方B. 趋于变量值小的一方C. 趋于权数大的变量值D. 趋于哪方很难断定20.当数据分布有对称性的集中趋势时,其均值(C)。
A. 趋于变量值大的一方B. 趋于变量值小的一方C. 趋于权数大的变量值D. 趋于哪方很难断定21.某单位有两个部门,1990年甲部门,乙部门平均工资分别为200元,210元。
1991年甲部门职工在全单位职工中所占比重上升,乙部门所占比重下降,如两部门职工的工资水平不变,该单位平均工资1991年比1990年( B )。
A. 提高B. 下降C. 持平D. 不一定22.某企业1991年的产值比1990年增长13%,1992年比1991年增长11%,1993年比1992年增长12%,求该企业三年来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应采用(C)计算。
A. 算术平均数B. 调和平均数C. 几何平均数D. 还应有其它条件才能决定23.当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则不能计算(D)。
A.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B. 众数或中位数C.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D. 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24.由组距数列计算均值,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的一般水平,有一个假定条件,即(B)。
A. 各组必须是封闭组B. 各组变量值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C. 各组的组中值能取整值D. 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25.在组距数列中,如果每组的次数都增加10个单位,而组中值不变,则均值(D)。
A. 不变B. 上升C. 增加10个单位D. 无法判断其增减26.在组距数列中,如果每组的组中值都增加10个单位,而各组次数不变,则均值(C)。
A. 不变B. 有可能不变C. 增加10个单位D. 无法判断其增减27.在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A)。
A. 极差B. 异众比率C. 四分位差D. 标准差28.对异众比率不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是(A)。
A. 中位数的位置B. 众数组的次数C. 组距的宽度D. 划分组数的多少29.四分位差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时有个弱点,这个弱点也是(C)所存在的。
A. 平均差B. 标准差C. 异众比率D. 离散系数30.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D)A. 意义不同B. 计算条件不同C. 计算结果不同D. 数学处理方法不同31.标准差的大小取决于(D)A. 变量值的大小B. 均值的大小C. 变量值与其均值离差的大小D. 变量值与其均值离差大小和均值大小32.计算标准差时,如果从每个变量值中减去任意数,计算结果与原标准差相比较(B)。
A. 变大B. 不变C. 可能变小D. 少了一个A值33.若把次数分配的权数换成权数比重,则方差(B)A. 变大B. 不变C. 变小D. 无法确定34.变异系数为0.4,均值为20,则标准差为(D)A. 80B. 0.02C. 4D. 835.如果所有的数据值都增加常数,则重新计算的离散系数(A)。
A. 下降B. 上升C. 不变D. 说不准36.两组工人加工同样的零件,第一组每人每天加工零件数为:32,25,29,28,26;第二组为:30,25,22,36,27。
则两组工人加工零件的差异程度(B)。
A. 一组大于二组B. 二组大于一组C. 相同D. 无法比较37.某生产小组有9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12,15,9,12,13,12,14,11,10。
据此计算的结果是(A)。
A. 均值=中位数=众数B. 众数>中位数>均值C. 中位数>均值>众数D. 均值>中位数>众数38.任一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取值在(B)。
A.(0.1)B. [0.1]C. [-1,0]D.(0,∞)39.已知C=1, =0,则(D)。
A. 为必然事件,为不可能事件;B. 为必然事件,不是不可能事件;C. 不是必然事件,为不可能事件;D. 不一定是必然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40.置信区间的大小表达了区间估计的(B)。
A. 可靠性B. 准确性C. 可靠概率D. 显著性41.置信概率表达了区间估计的(D)。
A. 精确性B. 规范性C. 显著性D. 可靠性42.显著性水平表达了区间估计的(B)。
A. 可靠性B. 不可靠的概率C. 准确性D. 有效性43.置信概率定的愈大,则置信区间相应(B)。
A. 愈小B. 愈大C. 不变D. 有效44.单因素方差分析中,计算F统计量,其分子与分母的自由度各为(C)。
A. r,nB. r-n,n-rC. r-1.n-rD. n-r,r-145.对于同一批数据,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中,其各自的总离差平方和Q(A)。
A. 是相同的B. 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 单因素中的Q大D. 单因素中的Q小46.列联表中每行的所有观察值的和被称为(C)。
A. 条件频数B. 列边缘频数C. 行边缘频数D. 观察值频数47.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共抽取了300人,他们分别来自三个城区,各城区人数依次为120,90,90。
对某件问题持赞成意见的共有140人,持反对意见的160人,已知抽取人数最多的城区的样本中有70人持反对意见,则该城区持赞成意见的人数期望值为(D)。
A. 23人B. 50人C. 64人D. 56人48.变量x与y之间的负相关是指(C)。
A. x数值增大时y也随之增大B. x数值减少时y也随之减少C. x数值增大(或减少)y随之减少(或增大)D. y的取值几乎不受x取值的影响49.设产品产量与产品单位成本之间的简单相知系数为-0.86,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A)。
A. 高度相关B. 中度相关C. 低度相关D. 极弱相关50.说明回归直线拟合程度的统计量主要是(C)。
A. 相关系数B. 回归系数C. 判定系数D. 估计标准误差51.在回归分析中,F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C)。
A.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B.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C. 线性关系的显著性D. 休计标准误差的显著性52.在直线回归方程y=a+bx中,若回归系数b=0,则表示(D)。
A. y对x的影响是显著的B. y对x的影响是不显著的C. x对y的影响是显著的D. x对y的影响是不显著的53. 某企业1995年9月—12月月末职工人数资料如下:日期9月30日10月31日11月30日12月31日月末人数(人)1400 1510 1460 1420该企业第四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为(B)。
A. 1448人B. 1460人C. 1463人D. 1500人54.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C)。
A.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B. 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之和C. 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1D. 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55.已知某地区1995年粮食产量比1985年增长了1倍,比1990年增长了0.5倍,那么1990年粮食产量比1985年增长了(A)。
A. 0.33倍B. 0.5倍C. 0.75倍D. 2倍56.已知一个数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6%、9%,该数列的定基增长速度为(B)。
A. 4%×6%×9%B. 104%×106%×109%C.(4%×6%×9%)+1D. (104%×106%×109%)-157.某种产品产量1995年比1994年增长了10%,1996年比1994年增长了15%,1996年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