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岩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龙岩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龙岩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重点学科自评报告二0一0年四月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属于测绘科学与技术的三个二级学科之一,我校该学科下招收的测绘工程专业是我省当时唯一的测绘类本科专业(闽江学院已于2007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几年来,经过该学科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科建设按计划进展顺利。

现结合近几年来测量教研室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发展历程报告如下,请各位专家审阅。

一、学术队伍整体教研、科研能力较强,发展趋势良好1、学科带头人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负责人陈绍杰副教授,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测量专业本科毕业,2007年至今在山东科技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取得高级讲师职称,2003年取得副教授资格,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测绘学会理事。

现任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

系统讲授了本科生的《测量平差》、《测绘学概论》、《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教学效果好。

近4年来,以第一作者在测绘工程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1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国家测绘局重点试验室开放式基金项目1项,主持地市级科研课题5项。

近三年可支配科研经费共13万,年均科研经费4.3万。

2、专业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测绘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能较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教师的学缘组成良好,8位专业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全日制本科学生163名,生师比为20.38:1。

现有8名专任教师都从事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中具有硕士学历(或学位)教师2人,占25%;2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占25%;教师中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百分比分别为37.5%、37.5%、25%。

教师年龄结构:中年(36~55岁)5人,占62.5%;青年(35岁以下)3人,占37.5%。

教师年龄结构较好,中年教师占多数,教学经验丰富。

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考研、进修,同时,每位年轻教师均安排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担任教学和科研的指导,学科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

3、实验教学队伍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实验教师都由兼职教师组成,各课程实验主要由任课教师负责,实验室管理主要由2位实验系列职称教师负责,8名兼职实验教师中有副教授3名、讲师2名、助教1名、实验师1名、助理实验师1名。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资源工程学院规定,理论教学教师全程参与实验教学环节,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有效地克服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更新了理念,淡化了专业教师与实验教师的界线,加强了实验教学过程,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能满足实验实践教学要求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研究方向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有一个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工程测量)。

现加大教学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初步形成工程测量方向为主,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向为辅的专业方向布局。

二、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资源工程学院一向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倡导以科研促教学,我们把支持教师参加科学研究作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

为此,我们把教师的科研业绩作为教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一项重要依据。

积极鼓励、引导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

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师生共获得省、市级科技项目6项。

重视对外交流,重视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获得新的科研增长点。

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扩大对外交流。

08年10月我们承办了由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及矿业特色人才培养讨论会”。

同时,一些老师从龙岩地区的实际出发,也做了一些横向的科研课题。

我们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或省级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近年来,测绘工程专业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

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全国或省级学术会议,近3年来,共有6 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学术交流会议。

重视对外交流,重视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获得新的科研增长点。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扩大对外交流,先后邀请了中国矿业大学郭达志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培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伯泉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能源集团郑忠惠教授级高工,紫金矿业公司总裁罗映南高工,龙岩市环闽投资公司总工程师刘永健高工等来我院作学术报告7余次。

在学科建设中我院还注重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鼓励老师把科研成果带到课堂,规定各类课题应向学生做学术报告或讲座,要求有课题的老师开设专题课、讲座,为了使学生尽早涉足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

同时,规定毕业设计与教师课题相结合,有课题任务的教师,必须指导毕业设计,让学生提前一学期介入教师的课题,对教学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1、教学成果根据《龙岩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龙岩学院关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成立了资源工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指导委员会并制定了领导和教师听课等相关制度,修订并完善了测绘工程专业规范、课程教学标准、考试大纲及试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

申报了《新建本科院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探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一项校级教改项目并获得立项。

参编了《现代测量学》教材一本,并由北京化工出版社出版。

2、课程建设根据办学定位,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学科下开设的测绘工程专业将课程与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

通过课程与教材建设确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而师资队伍建设又推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2006年,制订了本科教学计划,从面向21世纪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测绘科学与技术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改造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使之适应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兼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打好从事工作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

同时,根据学校特别是2006级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研讨和实践,对2006级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作了适应性的修订,确定了“3+1”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涵盖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的课程,并确定了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材大都选用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及国家十五规划的优质教材。

根据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制定了课程建设的若干措施,积极组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校级教改课题立项等活动,大胆尝试专业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并通过对这些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改课题的立项研究,促进我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情况教学实践的总结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是检验办学的根本标准。

我们要求学生在基本理论和方法上有较好的掌握,基本技能和实践方面本领过硬,体现出本科专业学生较好的素质和修养。

测绘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培养能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为深化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测绘工程专业在全校先行先试,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必要的专业基础实习,第4学年在测绘生产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学习,最后返校进行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使培养的毕业生可与用人单位无缝接轨,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样的培养方案。

我们把毕业论文看成是对四年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推测手段,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教师的资质和基本职责,从选题、开题报告到写作等方面都有严密的管理措施,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毕业答辩,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认真写作的压力,也有了全面展示综合能力的机会。

我们将指导学生就业作为考查办学效果的一个尺度,我院安排专人负责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全程的指导和跟踪。

这几年,测绘专业学生一直供不应求。

同时,我们鼓励支持有基础的学生报考研究生,争取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总而言之,在测绘工程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正确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克服了前进中的困难,较好地解决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这两个基本问题,该专业已朝着平稳、顺利发展的方向前进,顺利完成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过渡。

四、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学科建设物质保障1、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利用情况测绘工程专业已建成4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计算机实验室,室内实验室面积约180平方米,固定设备经费150余万元,包括数字化成图实验室、GPS定位实验室、变形监测实验室和工程测量实验室,2010准备筹建遥感与摄影测量实验室,有龙岩目前最先进的数字水准仪、1″进口Leica全站仪等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

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的实验条件已基本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按实验课程大纲要求应开出的实验项目的实验开出率超过90%;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能够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完好率达100%,以确保实验正常开出。

承担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的相关实验和教师科研任务等,为教学及科研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测绘专业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情况近年来,我校在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图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在中外文期刊订购方面,学校重点考虑专业教学、科研、实训的需求,每年订购测绘类期刊,测量教研室也利用学校下拨的本科开办费及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购置了近千册的专业书籍及专业标准、规范,建立了专业资料室。

同时,为适应网络环境下师生对信息的需求及图书馆适应网络的发展,学校不断加大在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方面也投入力度。

目前,校图书馆可供查询的电子资源有中国期刊网、CNKI网上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学位论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宏数据库、springer电子期刊文摘、ACS 数据库等,以网络环境为依托,对广大师生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的推广工作.积极引导师生在专业文献检索以及参与科研活动中,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查询资料、获取信息,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

3、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学校在测绘工程专业办学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共投入经费80余万(不含专项经费),用于仪器设备维修费、体育维持费、教学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等,生均每年1700余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