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像中国这样一个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国家, 在气候的变化面前显得格外的 脆弱。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 我们所了解的中国中原地区, 所有文明的发展都直接地依靠农业经 济的繁荣。农业产量的下降使国家的经济盈余减少, 而城市的急剧扩展, 商业的发达, 战争的进 行, 行政机构的高效操作, 文化事业和工艺美术的进步, 也都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气候的急剧 变化通过对农业的影响进而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一论点已为许多曾经存在的文
影响中国气候的某些因素在固定的周期循环中可能已表现出来。由于史前资料的缺乏, 我
① 曹隆恭:《中国农史文献上粟的栽培》, 载《农业史研究集刊》1960 年 2 期, 第 94- 108 页。 ② 卡特, 哈特威:《大豆生理学》, 刊诺曼编《大豆》, 纽约, 1963 年, 第 168- 169 页。 ③ 豪威尔:《大豆生理学》, 刊载诺漫编《大豆》, 纽约, 年代不详, 第 106 页。 ④ 腊塞尔:《澳大利亚各地多种作物的生产以及为如何提高作物产量的思考》, 刊载《澳大利亚农业科学
·51·
谷物为主, 当时谷物生长情况最好时的气候要比随后阶段更为温暖、湿润。 经济领域对任何气 候恶化都会作出强烈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早期的气候代表着中国北部“正常”的气候 状况。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 人口增减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 而农业发展又取决 于以上谷物的生长和收成状况, 气候的消极变化有害于农业人口赖以为生的农作物。整个历史 时期, 中国北部气候呈周期性地变化着。
一个更加明确的云循环, 显然证明了中国气候的循环。只是这一云循环对农业的影响还未 为人知。一学者认为: 如一段时期中, 无云之夜越多, 人们对彗星的记载也就越多。在这一假设 之下, 他研究了中国、埃及和欧洲有关彗星的记载, 其结果显示: 多云期和少云期之间有一约以 400 年为一周期的循环。大约在公元前 1400 年、前 1000 年、前 600 年、前 200 年、公元 200 年、 600 年、1000 年、1400 年和 1800 年, 云量最少, 平均最大云量出现在以上每前后两个时期之 间②。将这些时期与中国历史上的平均温度相对比, 可以看出云量多少的转变发生在相对寒冷 的时期。中国降雨量的波动可能与云量的变化有关, 尽管在这两者之间我们很难建立一种谁决 定谁的联系。
会杂志》1973 年第 39 期, 第 156- 166 页。 ⑤ 布赖森, 默里:《饥馑的气候—— 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 麦迪逊, 1977 年, 第 76 页。 ⑥ 拉姆:《论文选集—— 变化中的气候》, 诺里奇, 1966 年, 第 40- 41 页。 ⑦ 布赖森, 默里:《饥馑的气候—— 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 麦迪逊, 1977 年, 第 72 页。
关键词 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 农业
每天, 我们都会花一些时间来谈论天气, 但这种日常的闲聊使我们忽略了天气对我们生活 的更为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天气持续不断地变化着, 对日常天气的短期变化我们给予了相当密 切的注意, 但直觉让我们盲目地猜测: 从长期来看, 天气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 我们的直觉无疑 是错误的。正如相邻两年中一月份的天气可能截然不同一样, 连续两个世纪中各年一月份的平 均气温也可能不同。 几千年来, 地球上每一个地方的气候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西伯利亚 和北加拿大的永久冻土下面仍残存着热带雨林的遗迹。 大陆漂移与气候变迁对植物的变化同 样重要, 比如从棕榈树到苔原的转变便是其结果之一。 在历史时期气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 些变化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甚至破坏了人类文明。 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 化, 这值得历史学家们注意和探讨。
二 影响天气的因素
在明确特定的气候变化之前, 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中国北部天气变化的基本因素。影响气 温和降雨量最显著的决定性因素是“西风带”。 在北半球, 西风带使风以带状形式从西向东移 动。 由于山脉的阻碍、海陆间的温差等因素的影响, 西风带运动线路并不与纬度平行。 西风带 在冬季比在夏季达到更远的南部, 凛冽的冬风使气温降低。现在夏季时东亚西风带从蒙古和满 洲中部穿过, 最南可远达北京和呼和浩特一带; 在冬季, 西风带的南缘一般能伸展至南京和襄 阳地区⑥。 由于海洋暖风的影响, 处于同一纬度的沿海地区比内陆更温和, 日本和新英格兰也 是如此。尽管我们现在视其为“正常”, 但本世纪前和本世纪相比西风带所抵达的南部地区并不 总是一致的。 欧洲有证据表明, 在十六世纪西风带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南移过程, 引起欧洲农业 萧条和阿尔卑斯冰川前推⑦。此次西风带在整个北半球的南移, 除可能对中国的降雨量产生影 响外, 对气温也可能造成影响。 因为山脉作用使吹向高纬度地区的风易失去水气, 水分丧失使 许多山脉的东面出现沙漠和干旱平原, 内华达的情况就是如此。 因此, 历史时期西风带向南推 移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将减少中国的总降雨量, 而气温的降低和降雨量的减少对中国农业人口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 种类各异的农作物养育了先民。中国北部最古老的农作物主要是粟、黍 (Seta ria I2 ta lica A nd Pan icum M iliaceu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随后出现了驯化的高梁、大麦、小麦和大麻, 到商朝晚期已有 大豆栽培, 同时伴之以各种各样的水果及蔬菜⑧。 中国南部早期常见的作物包括水稻、各种禾 本科植物 (茭白)、菱角、芡实、莲籽和莲藕、慈菇及叶菜类蔬菜 ⑨。特别是在中国北部, 人们对这 些植物加以培植并以此形成中国饮食的基础。这一发展过程是在一个相对暖湿的时期进行的。 对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古代花粉和树木遗迹的研究表明: 五千年前中国北部植被丰茂, 气候比现 在温和湿润①。了解这一事实对了解中国文明后来的发展极为重要。中国北方农业发展主要以
Ξ 本文译自B ret H in sch,“C lim a tic change and h isto ry in Ch ina”in Jou rna l of A sian H isto ry 22 (2) (W ies2 baden, 1988) , 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50·
明所证实。比如古埃及文明①、迈锡尼文明①、巴尔米拉文明②、格陵兰文明③和马里文明④, 其生 态环境比中国更为脆弱, 在气候巨变的冲击下一一瓦解。 对此, 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讨论。 从 更细微的层面看, 人们对定居地的选择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在十六世纪, 因为天旱, 印度 皇帝阿克巴放弃他的新都——法塔赫布尔西格里 (Fa ther Sicker) 而他迁。 诸如此类的剧变引 起了历史学家的密切关注。 但在通常情况下, 定居地模式的变化却是渐进的。 例如, 在中世纪 后期, 因为气候逐渐转冷导致苏格兰农村土地耕种面积大为减少, 因此而引起的经济、社会变 化直至近来才为人们所论及⑤。 气候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众多文明国家, 这一不争之事实使 (人 们) 对中国气候变迁及其影响之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①巴特则:《中全新世前期非洲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 刊《公元前 8000 年到公元元年的世界气候》, 伦敦, 1966 年, 78- 79 页。
①卡彭特:《希腊文化的中断》, 剑桥, 1966 年。 ②亨廷敦, 威肃:《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纽黑文, 1922 年, 第 67 页。 ③布赖森, 默里:《饥馑的气候—— 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 麦迪逊, 1977 年, 第 50 页。 ④布赖森, 默里:《饥馑的气候—— 人类与变动着的全球气候》, 麦迪逊, 1977 年, 第 104 页 。 ⑤帕里:《气候变化, 农业和聚落》, 哈姆登, 1978 年, 第 71 页。 ⑥布赖森:《冰岛干草产量的启示》, 冰岛, 1974 年。 ⑦帕里:《气候变化, 农业和聚落》, 第 71 页。 ⑧李惠林:《中国植物的栽培: 生态地理的思考》, 载大卫编《中国文明的起源》, 伯克利, 1983 年, 第 29- 38
一 农业和气候
气候变化影响气温和降雨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例如, 夏季平均气温降低 1℃就使得冰岛最 主要的传统农作物——干草的产量减少 15% —17% ⑥。当然, 决定某一种农作物收成好坏的因 素很多, 如投入劳动的数量和劳动效率、投入的资本量、技术水平、肥料、病虫害以及土壤肥力 等。但在传统社会里, 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改进缓慢, 恶劣的气候、作物病虫害等诸多潜在的祸 患便成为农业生产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种情形下, 瘟疫和作物疾病很可能因天气变化而 起。即使在现在的英国南部, 农作物收成好坏还是随天气的变化而有弹性地变化。比如当地大 麦、小麦、燕麦等主要农作物的年产量变化 43% —45% 是因夏季降雨量的变化而造成的⑦。 相 似地, 中国农作物年产量也存在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最后还必须指出, 气候周期性的变化在洪水与天文现象的关系中也可得到证实。在对二十 世纪某 30 年间洪水情况的一项研究里, 一位气候学家断定: 四川盆地洪水的暴发与地球、月 亮、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有联系。 中国传统历法既考虑到了太阴月也兼顾了太阳月, 因而能精 确地预测洪水出现最大趋势的时间。 对中国历法学成就的任何评论中都必须将中国历法的这 一价值包括进去。而且, 这一研究还发现, 降雨量与诸如日全食之类的天文现象也存在联系。如 此, 这几种互补的模式可能一起决定着中国气候的长期变化③。
·52·
们难以确定跨几百年甚或一千年的明显的长期循环。 又由于对一段持续时间内准确的仪器记 录资料的缺乏, 也阻碍了我们去揭示气候的短期循环。 尽管如此, 还是有些确凿的线索表明气 候循环问题是存在的。 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便是对台湾树轮的研究, 该研究表明, 气候变 化的近周期性的循环时间约为 100 年、20- 22 年、11 年和 6 年①。中国大陆可能存在类似的气 候循环模式, 但从台湾植物群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必须以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来印证。
页。 ⑨李惠林:《中国植物的栽培: 生态地理的思考》, 载大卫编《中国文明的起源》, 伯克利, 1983 年, 第 51 页。 ①刘东生, 张宗祜:《中国的黄土》, 载《地质学报》1962 年第 42 卷第 1 期, 第 1- 14 页; 张光直:《中国新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