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讲§7麻花钻§7–1_结构与几何参数[1]
20讲§7麻花钻§7–1_结构与几何参数[1]
3
麻花钻的组成
4
钻头的工作部分
有两条对称的螺旋槽, 有两条对称的螺旋槽, 是容屑和排屑的通道。 是容屑和排屑的通道。 导向部分磨有两条棱边, 导向部分磨有两条棱边,为了减少与加工孔壁 的摩擦,棱边直径磨有(0.03 0.12)/100的倒锥量 (0.03~ 的摩擦,棱边直径磨有(0.03~0.12)/100的倒锥量 即直径由切削部分顶端向尾部逐渐减小) (即直径由切削部分顶端向尾部逐渐减小),从而形 成了副偏角κ 成了副偏角κ'r。 麻花钻的两个主切削刃由钻芯连接, 麻花钻的两个主切削刃由钻芯连接, 为了增加钻头的强度和刚度, 为了增加钻头的强度和刚度,钻芯制成 正锥体(锥度为(1.4-2)/100)。 正锥体(锥度为 )。
15
横刃角度
横刃是通过钻心的, 横刃是通过钻心的,在钻头端面上的投影近似为一条直 的位置是相同的。 线,因此横刃上各点的基面和切削平面的位置是相同的。 在横刃剖面O-O内,横刃前角γoψ为负值,横刃后角 内 横刃前角 为负值, 在横刃剖面 αoψ≈90°- γoψ 。 标准麻花钻的γoψ=-(54°~ 标准麻花钻的 60°), αoψ=26°~30°。由于 由于 横刃前角是很大的负前角, 横刃前角是很大的负前角, 所以钻削时横刃处发生严重 的挤压, 的挤压,而造成定心不好和 很大的轴向力。 很大的轴向力。
钻削力来源于工件材料的变形抗力, 钻削力来源于工件材料的变形抗力, 以及钻头和切屑、工件间的摩擦力。 以及钻头和切屑、工件间的摩擦力。 标准麻花钻有五个切削刃: 标准麻花钻有五个切削刃:两个主切 削刃、两个副切削刃、一个横刃。 削刃、两个副切削刃、一个横刃。因此 钻头的轴向力F和扭矩 由各切削刃上总 钻头的轴向力 和扭矩M由各切削刃上总 和扭矩 的轴向力与各切削刃上的扭矩总和构成。 的轴向力与各切削刃上的扭矩总和构成。
2
标准麻花钻由3个部分组成: 一、麻花钻的构造 标准麻花钻由3个部分组成:
装夹部分:是钻头的尾部,用于与机床联接, 装夹部分:是钻头的尾部,用于与机床联接,并传 递扭矩和轴向力。按麻花钻直径的大小, 递扭矩和轴向力。按麻花钻直径的大小,分为直柄 直径<12mm 和锥柄(直径>12mm 两种。 mm) mm) (直径<12mm)和锥柄(直径>12mm)两种。 颈部:是工作部分和尾部间的过渡部分, 颈部:是工作部分和尾部间的过渡部分,供磨削时 砂轮退刀和打印标记用。直柄钻头没有颈部。 砂轮退刀和打印标记用。直柄钻头没有颈部。 工作部分:是钻头的主要部分,前端为切削部分, 工作部分:是钻头的主要部分,前端为切削部分, 承担主要的切削工作;后端为导向部分, 承担主要的切削工作;后端为导向部分,起引导钻 头的作用,也是切削部分的后备部分。 头的作用,也是切削部分的后备部分。
M = M o + M ϕ + M1 F = Fo + Fϕ + F1
20
实验证明,轴向力F主要由横刃产生 主要由横刃产生(F 实验证明,轴向力 主要由横刃产生 ψ≈57%F); ; 扭转M主要由主切削刃产生(M 扭转M主要由主切削刃产生 ψ≈80%M)。各切削刃上 。 的力及扭矩占总的轴向力及总的扭矩的百分比大致如 下表所示。 下表所示。
9
10
麻花钻的主要几何参数
顶角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顶角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顶角越小,切削刃长度增加, 顶角越小,切削刃长度增加,单位切削刃长度 上负荷降低,刀尖角εr增大,改善了散热条件,提 上负荷降低,刀尖角 增大,改善了散热条件, 高了钻头的耐用度且轴向力减小。 高了钻头的耐用度且轴向力减小。 但顶角越小,切屑变薄,切屑平均变形增加, 但顶角越小,切屑变薄,切屑平均变形增加, 故使扭矩增大。 故使扭矩增大。
8
顶角2φ和主偏角Kr 顶角2 和主偏角Kr
顶角
两主切削刃在与其平行的轴向平面上投影之间的夹角, 两主切削刃在与其平行的轴向平面上投影之间的夹角, 顶 角 是 钻 头 在 刃 磨 测 量 时 的 几 何 角 度 。 标 准 麻 花 钻 的 2φ =118°,此时的主切削刃是直线。 ,此时的主切削刃是直线。
11
端面刃倾角λST 端面刃倾角λ
中主切削刃与基面间的夹角。 在端面投影中主切削刃与基面间的夹角。 切削刃上不同点的端面刃倾角是不同的, 切削刃上不同点的端面刃倾角是不同的, 上不同点的端面刃倾角是不同的 外缘处的λ 最小,靠近钻心处的λ 最大。 外缘处的λST最小,靠近钻心处的λST最大。
标准麻花钻主切削刃的端面刃倾角总为负值。
14
横刃角度
横刃是两个主后刀面的交线,其长度为 ψ。 是两个主后刀面的交线,其长度为b 横刃角度包括横刃斜角ψ,横刃前角γoψ和横刃后角αoψ。 包括横刃斜角ψ 横刃前角γ 和横刃后角α 横刃斜角ψ:在钻头端平面内投影的横刃与主切削刃之间的夹 Nhomakorabea横刃斜角ψ
角,它是刃磨后刀面时形成的。 它是刃磨后刀面时形成的。 标准麻花钻的ψ=50°~55°。 ° °。 标准麻花钻的ψ 当后角磨得偏大时, 当后角磨得偏大时,横刃 斜角ψ减小 横刃长度b 减小, 斜角 减小,横刃长度 ψ 增大。 增大。
钻削力F 扭矩M的经验公式及其中的系数、 钻削力F、扭矩M的经验公式及其中的系数、指数和修正 系数可查阅有关设计手册得到。 系数可查阅有关设计手册得到
22
三、钻头的磨损与耐用度
13
后角αf 后角α
在假定工作平面(即以钻头轴线为轴心的圆柱面的切平 内测量的切削平面与主后刀面之间的夹角。 面)内测量的切削平面与主后刀面之间的夹角。 在切削过程中, 在切削过程中,αf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后刀面与工 件过渡表面之间的摩擦关系,而且测量也比较容易。 件过渡表面之间的摩擦关系,而且测量也比较容易。 考虑到进给运动对工作后角的影响, 考虑到进给运动对工作后角的影响,同时为了补偿前角 的变化,使刀刃各点的楔角较为合理, 的变化,使刀刃各点的楔角较为合理,并改善横刃的切削条 麻花钻的后角刃磨时应由外缘处向钻心逐渐增大。 件,麻花钻的后角刃磨时应由外缘处向钻心逐渐增大。 一般后刀面磨成圆锥面,也有磨成螺旋面或圆弧面的。 一般后刀面磨成圆锥面,也有磨成螺旋面或圆弧面的。 标准麻花钻的后角(最外缘处) 标准麻花钻的后角(最外缘处)为8°~20 ,大直径钻头取 ~20°, 小值,小直径钻头取大值。 小值,小直径钻头取大值。
12
前角γ0 前角γ
内测量的前刀面与基面间的夹角。 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前刀面与基面间的夹角。 由于钻头的前刀面是螺旋面, 由于钻头的前刀面是螺旋面,且各点处的基面 和正交平面位置亦不相同, 和正交平面位置亦不相同,故主切削刃上各处的前 角也是不相同的, 角也是不相同的,由外缘向中心逐渐减小。 标准麻花钻切削刃上各点的前角值变化很大 从钻头最外缘到钻心, 前角值可由30 30° , 从钻头最外缘到钻心 , 前角值可由 30° 逐渐变 30° 故靠近中心处的切削条件很差。 为-30°,故靠近中心处的切削条件很差。
16
第二节
钻削原理
一、钻削用量与切削层要素 钻削运动
主运动:钻头的旋转运动(钻床) 主运动:钻头的旋转运动(钻床),或工件的旋转 运动(车床) 运动(车床)。 进给运动:钻头沿轴线作直线进给运动(钻床) 进给运动:钻头沿轴线作直线进给运动(钻床), 或工件沿钻头轴线作直线进给运动(铣床) 或工件沿钻头轴线作直线进给运动(铣床)
d0 d0 ≈ aw = a p / sin K r = 2 sin K r 2 sin φ
切削面积A 6.切削面积Acz、Ac
fd 0 Acz = ac ⋅ aw = a f ⋅ a p = 4
Ac = z ⋅ ac ⋅ aw = 2 fd 0 fd 0 = 4 2
19
二、钻削力与扭矩
来源与组成
18
背吃刀量(钻削深度) 3.背吃刀量(钻削深度)ap a 切削厚度a 4.切削厚度 c
p
d0 = 2
在基面内垂直于主切削刃方向测量的切削层厚度。 在基面内垂直于主切削刃方向测量的切削层厚度。
f f ac = a f ⋅ sin K r = ⋅ sin K r ≈ ⋅ sin φ 2 2
5.切削宽度 w 沿主切削刃测量的切削层宽度。 切削宽度a 沿主切削刃测量的切削层宽度。
螺旋角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螺旋角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螺旋角的大小不仅影响排屑情况,而且它就是钻头的进给前角。 螺旋角的大小不仅影响排屑情况,而且它就是钻头的进给前角。 较大的螺旋角,使钻头的前角增大, 较大的螺旋角,使钻头的前角增大,故切削扭矩和轴向 力减小,切削轻快,排屑也较容易。 力减小,切削轻快,排屑也较容易。 但是螺旋角过大,会削弱钻头的强度和散热条件, 但是螺旋角过大,会削弱钻头的强度和散热条件,使钻 头的磨损加剧。 头的磨损加剧。 =18° 30° 小直径钻头 值较小 值较小。 标准麻花钻的β =18°~30°,小直径钻头β值较小。
21
钻削力、 钻削力、扭矩的经验公式
钻削力即指轴向力,它会引起工艺系统的弹性变形, 钻削力即指轴向力,它会引起工艺系统的弹性变形, 影响孔的加工质量,影响机床进给机构的强度。 影响孔的加工质量,影响机床进给机构的强度。 扭矩即主运动方向的阻力矩, 扭矩即主运动方向的阻力矩,它与主轴转速决定钻削 功率;过大的扭矩会使钻头扭断。 功率;过大的扭矩会使钻头扭断。 在钻床、钻夹具,钻头设计时需用钻削力和扭矩值。 在钻床、钻夹具,钻头设计时需用钻削力和扭矩值。
17
切削速度v 1.切削速度v
指钻头主切削刃外缘处的线速度。 指钻头主切削刃外缘处的线速度。
V =
π ⋅do ⋅n
1000
m / min
进给量f、af、vf 2.进给量
每转进给量f(mm/r):钻头或工件每转一转,它们之间的轴向相 钻头或工件每转一转, 每转进给量 钻头或工件每转一转 对位移。 对位移。 每齿进给量a 每齿进给量 f(mm/z):钻头或工件相对钻头每转一个刀齿,它们 :钻头或工件相对钻头每转一个刀齿, 之间的相对位移。 之间的相对位移。 进给速度V 钻头或工件每分钟内,它们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移。 进给速度 f:钻头或工件每分钟内,它们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