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竞赛试卷2010.1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学科素养竞赛试卷(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9分)1.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 )的科学。
A.数学思想B.问题解决C.空间形式 D.实际运用2.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 )。
A.想象能力与抽象能力B.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C.想象能力与推理能力3. 圆柱形物体在用木板搭成的与地面成( )°的斜坡上滚动的距离最远。
A.30B.45C.60D.904. 一件商品,按成本价提高30%后出售。
后来因为季节原因又打八折出售,降价后每件商品卖104元。
这种商品卖出一件是赔还是赚?( )A.赔B.赚C.不赔也不赚 D.都有可能5.“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
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这话出自( )。
A.苏霍姆林斯基B.叶圣陶C.叶澜 D.陶行知6.《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 )。
A.基本活动经验B.创新意识C.基本学习能力 D.基本学习习惯7. 最早有意识地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数学家是( )。
A.欧拉B.韦达C.哥德巴赫 D.毕达哥拉斯8. 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 )。
A.0.608B.0.618C.0.628D.0.6389.“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安排在( )。
A.四年级下册B.五年级上册C.五年级下册 D.六年级上册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5分)1.《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的课程内容有( )。
A.数与代数B.图形与几何C.统计与概率 D.综合与实践2. 小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 )。
A.概念习得B.概念同化C.概念理解 D.概念形成3. 数学规则是几个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 )的总称。
A.数学定律B.数学思想C.性质 D.法则4. 下面有关“符号感”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C.能用符号来表达与交流信息。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345.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B.布鲁纳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以及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C.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D.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三、填空题。
(每空1分,共18分) 1.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 )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 知识技能、( )、( )与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 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 )。
” 4.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六年级下册介绍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策略。
5. 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还用两个分 数表示圆周率,其中,()()称作约率。
6.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从个体发展上看,人的思维从低到高大致可 分为直觉动作思维、( )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
7.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与学的相互联系的活动中进行的,它内部的主要要素至少有 以下五个:教师、学生、( )、()和教学手段。
8. 请用两个3和两个8写出一个结果是24的算式。
( )9.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亦称个人因素或内因)是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 )。
10.在我国部分农村,大家还习惯使用“亩”作为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相当于( )亩。
11.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 )和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
12.《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数”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请问,该物至少有( )个。
1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之“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一文中提出,如果低年级教师在确定该向哪位老师学习之前,不妨先看看低年级学生的( )。
14.技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 )技能。
1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取向可以分为表层型、深层型和( )三种类型。
16.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与( )共同构成。
四、判断题。
(每题1分,共8分)1.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周三径一”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大约2000多年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
( )3. 奥苏伯尔认为,发现法特别适合于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
()54. 学习的强烈动机有助于学生选择高效的学习和记忆策略。
()5. 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迁移的能力就越强。
()6. 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7.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8.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创造性。
()五、简答题。
(共15分)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对这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3分)2. 现在正面临着期末复习,复习课重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建构。
如何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说说你的想法。
(4分)63. 谈谈说课的四个关键点以及你对这些关键点的理解。
(4分)4. 这是贲友林老师写的一份手记,谈谈读了以下内容后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分)女儿上一年级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给她做: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至少要买几张电影票?/女儿很快说出了答案:“3。
”/我心中一喜:做对了。
我追问是怎么想的。
/女儿回答:“两个爸爸要买两张票,儿子买半价票,两个儿子合起来是一张成人票,这样一共买3张票。
”六、解决问题。
(每题2分,共30分)1.2010年1月16日是星期六,2020年的1月16日是星期( )。
2. 有12人参加会议,如果每人都跟其他人握一次手,他们一共要握手( )次。
3. 两数相除商3余2,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的和是179。
被除数是( )。
784. 数一数,图1中有( )条线段,有( )个三角形。
5. 从1到50到100这100(图3)6. 把2~9这八个数字填入图2“○”内,使每个圆圈上五个数字的和都等于30。
7. 在题中适当位置添上加号或减号,使等式成立。
(每题1分,共2分)(1) 1 2 3 4 5 6 7 8 = 40(2) 9 8 7 6 5 4 3 2 1 = 798. 把16分拆成若干个自然数,使得这些自然数的乘积最大,这个最大的乘积是( )。
9. 图3中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8厘米和6厘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BFO 的面积比△HFO 的面积多( )平方厘米。
10.在适当位置添上合适的+、-、×、÷和( ),使结果等于2010。
(1)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9 = 2010 (2)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8 = 201011.计算 的结果是( )。
2009200531393953513⨯⨯⨯⨯++++Λ12.把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内,每个空格只填一个数字,使下面的等式都成立。
□+□-□=□,□×□÷□=□□13.小明要爬9级台阶,如果每次可以爬1级、2级或3级台阶,那他一共有( )种不同的爬台阶的方法。
14.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和是200,如果甲数加4,乙数减4,丙数乘4与丁数除以4,结果相等。
那么,甲数是( ),丁数是( )。
15.学校安排学生到会议室听报告,如果每3人坐一条长椅,则剩下48人没有座位;如果每5人坐一条长椅,则刚好空出2条长椅。
参加会议的学生有( )人。
七、案例分析。
(15分)1. 一位老师在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列出了象右边这样的算式,如果是你,说你的想法。
(5分)2. 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9+7”的片断,请用课改理念对这则案例进行分析。
(5分) 生1:把7分成1和6,9+1=10,10+6=16。
/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9生2:把9分成3和6,7+3=10,10+6=16。
/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3:把9分成5+4,7分成5+2,5+5=10,4+2=6,10+6=16。
/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4:我是用数的方法,把9放在心里,然后往后数7个,一共有16个。
……3. 这是一位老师设计的一道判断题及其处理过程,说说你对此的想法。
(5分)电脑显示两道121×13的竖式,过程被遮住了,只看见结果分别是484和1573。
提问:如果不看中间的计算过程,你能判断这两题对不对吗?生1:可以估算一下,100×10=1000,所以答案不可能是484。
10生2:我用120×10=1200,所以答案不可能是484。
师:还有没有同学是用其它方法的?(教者本意是预设判断个位数字应该是3,但没有学生能作出这种判断,教者也没有作过多的引导)(电脑显示遮去的竖式,同时显示第1题错误,第2题正确。
)提问:第1题的错误在哪儿?(突出积的定位问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