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6南方地区
(1)从地理位置、 地形角度分析云南 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并指出在此气候多。
气候特征:纬度位置较低,地跨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地 处我国西南部,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雨热 同期;东部高原地形,光热充足,气温年较差小;西部地势高 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课堂练习
3.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 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 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 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2)分析该区域山间盆地农田常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原因。 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暴雨; 山区坡度大,洪水下泄快;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和池塘,蓄洪能力弱。
探究活动一
材料:千烟洲位于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土壤贫瘠,低山、 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⅔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千烟洲一直以河谷的水 道生产为主。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樵采,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 代以来,千烟洲从河谷农业转向了生态立体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下,引入先进的柑橘生产技术,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柑橘生产基地。
(3)根据表1,提 出促进该省中药材 生产的措施。
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中药材播种面积; 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扩大对中药材的需求。
方法归纳
农业产业活动的优势区位分析及产业化
农业产业活动的优势区位是指影响该类农业产业活动的众 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或几个主要因素。分析此类问题时, 应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挖掘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 重要的主导的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或自然因素,如光照、 水资源、土壤、热量和水分;或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地租、 交通和农产品加工能力等。一个区域具备了多项优势区位,在 此基础上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 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 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 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气候
气候类型以热带季风气候和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为主。 气候特点:①雨热同期 ②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 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三大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④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水文
河湖众多,水资源与水能丰富
(5)横断山区为我国重要的物种宝库。简析西南横断山区物种丰 富的原因。 横断山区纬度较低,基带为热带、亚热带植被;
相对高度大,垂直差异显著; 人类对生物物种干扰弱等。
探究活动二
云南省物种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生物资源 基因库”之称。全国已知的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000多种中,云南 省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62.9%。目前,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 动物共有199种,占全国总数的59.4%。图5为我国云南省的基本情况图, 表1为2007年云南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课堂练习
3.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 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 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 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 的自然条件。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 滨海平原面积较大; 气候温暖湿润; 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 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 旅游资源)丰富。
量;种植绿肥,增施氮、磷、钾等矿质肥料,施用石灰降 低红壤酸性;③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凡坡度大于25°的 陡坡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小于25°的坡地修建等高梯地或 梯田;旱地改水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提高红壤生产力。④加强水利建设,防治水土流失。
区域自然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山地丘陵的地形特征为南方地区 立体 农业、复合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
②林业:
★ 经济林木的生产
本区经济林木种类很多,如茶、油桐、 漆树、毛竹、杉树、樟树、椰子、橡胶树等。
用材林:杉、马尾松、竹。 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漆树、柑橘、
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橡胶、剑麻、椰子。 樟树(台湾盛产樟脑)。
③渔业:河湖盛产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产区。
海域有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
农业
南方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耕地以水田为主。长江 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 洲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 江三角洲、江淮地区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农业
①种植业: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甘蔗为主。
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不利条件:
① 夏初梅雨期过长,雨量过多,容易造成涝灾; 时间过短,雨量过少,易造成旱灾。 ②江淮伏旱,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影响农 业生产;南部沿海夏秋季台风。 ③东南丘陵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黏重,不 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④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 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3)图中的鱼塘除了养殖以外,对农业生产还有哪些有益作用? 灌溉;积蓄洪水等。
探究活动一
材料:千烟洲位于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土壤贫瘠,低山、 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⅔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千烟洲一直以河谷的水 道生产为主。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樵采,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 代以来,千烟洲从河谷农业转向了生态立体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下,引入先进的柑橘生产技术,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柑橘生产基地。
农业
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有利条件: ①雨热同期,资源丰富、配合好;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发展淡水 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 ③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 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农业
(4)说出该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带来的好处。 发展立体农业。
好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 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灾害;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 济效益等。
探究活动一
材料:千烟洲位于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土壤贫瘠,低山、 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⅔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千烟洲一直以河谷的水 道生产为主。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樵采,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 代以来,千烟洲从河谷农业转向了生态立体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下,引入先进的柑橘生产技术,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柑橘生产基地。
探究活动一
材料:千烟洲位于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土壤贫瘠,低山、 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⅔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千烟洲一直以河谷的水 道生产为主。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樵采,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 代以来,千烟洲从河谷农业转向了生态立体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下,引入先进的柑橘生产技术,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柑橘生产基地。
探究活动二
云南省物种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生物资源 基因库”之称。全国已知的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000多种中,云南 省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62.9%。目前,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 动物共有199种,占全国总数的59.4%。图5为我国云南省的基本情况图, 表1为2007年云南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课堂练习
高考刚结束,小明同学到我国某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
旅游,旅游期间,小明既领略了高原风光,又穿越了高山峡
谷,还参观了橡胶园。据此完成1~2题。
1.小明旅游的省份是
A.云南省
B.海南省 C.贵州省 D.广东省
2.小明所参观的橡胶园比其他国家的橡胶园位置偏北,这是 因为 A.山地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 C.当地土壤营养物质丰富 D.河流众多,灌溉条件好
南方地区
位置和范围
秦岭 淮河
经纬度位置:
35°N 以 南 , 北 回 归 线穿过其南部,东部 季风区南部。
海陆位置:
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南部濒临黄海、 东海和南海。
范围:琼、粤、台、闽、桂、滇、川的大部、渝、黔、湘、赣、
浙、沪、鄂、苏和皖的大部、港、澳。
地形
➢ 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
(2)简述甲地发 展中药材加工业的 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原材料丰富; 土地、劳动力成本低; 民族传统方药丰富; 靠近国际国内市场; 优惠的政策。
探究活动二
云南省物种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生物资源 基因库”之称。全国已知的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000多种中,云南 省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62.9%。目前,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 动物共有199种,占全国总数的59.4%。图5为我国云南省的基本情况图, 表1为2007年云南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1)该地区春季早稻生产常受 低温冻害 的危害;指出该地区发 展水稻种植业的不利自然条件。
低山、丘陵面积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频发。
探究活动一
材料:千烟洲位于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土壤贫瘠,低山、 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⅔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前,千烟洲一直以河谷的水 道生产为主。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过度樵采,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 代以来,千烟洲从河谷农业转向了生态立体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下,引入先进的柑橘生产技术,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柑橘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