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总论复习资料一、单选、多选1、交通工程学是研究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营运、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美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
2、交通工程学科的外延:1)社会科学方面: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效学、行为科学。
2)自然科学方面: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物理学、动力学、预测学、汽车学、电子学、运输学、控制理论、系统工程。
3)工程设计方面: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城市规划、轨道工程、环境工程、运输工程、功效学、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通信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从内容性质方面来分,既有基本理论和方法,又有技术基础与计测技术,还有专业理论与仿真等。
3、交通工程学科是一门发展中的综合性学科。
4、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和复合型、社会性、前瞻性、动态性。
5、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人、车、路6、典型的公路网布局:三角形、并列形、放射形、树叉形。
7、典型的城市道路网布局:棋盘形(方格形)、带形、放射形、放射环形等。
8、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端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9、一年内各月交通量的变化称为月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统计12个月的交通量,每个月的交通量均不尽相同。
10、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量要素调查、交通出行调查、交通事故调查、交通环境调查。
(1)交通流要调查包括描述交通流的额主要参数,交通量,车速,密度以及与其有关的车头距,占有率等的调查。
(2)交通出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生成,分布与分配特性的调查,其中常见的有OD调查,居民出行调查等。
(3)交通事故调查包括对事故发生次数,伤亡,性质,地点,原因的调查,具体的调查内容方法见第九章。
(4)交通环境调查包括交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诸方面调查,如噪声,废气,振动,电磁场干扰等的调查,有时还需调查交通对名胜古迹,景观,生态和居民心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11、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或车道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的数量,亦称为交通流量。
12、行车时间指汽车沿一定路线在实际交通条件下,从一处到达另一处行车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和延误)13、延误指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说损失的时间。
14、运行延误“由于各种交通组成间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延误。
一般它包含纵向,横向与外部和内部的干扰,如停车等待横穿,交通拥挤,连续停车以及由于行人和转弯车辆影响而损失的时间。
15、行车时间延误:指车辆在实际交通流量条件下由于该车本身的加速,减速或停车引起的时间延误,即与外部干扰无关的延误。
16、停车延误:由于某些原因使车辆实际停止不动而引起的延误。
17、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具有三个特性:制约性、延迟性、传递性。
18、实际通行能力(C实)是指已知道路设施在实际的道路交通与控制条件下,该路的某车道或断面上的特定时间段内(常为15min)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通常以pcu/h表示;在混合交通的路上,通行能力以实际车辆(辆/h)计。
19、影响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有:道路条件的修正系数、车道宽度修正系数f w、侧向净空受限的修正系数f cw。
20、设计通行能力或称规划通行能力,是指道路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按不同服务水平条件下所具有的通行能力,也就是要求道路所承担的服务交通量,通常作为道路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21、评价交织运行质量的因素有密度、流速和服务流率,但重要因素为行车密度和V/C比。
22、环形交叉口按其中心岛直径的大小分为三类:常规环形交叉口、小型环形交叉口、微型环形交叉口。
23、按交通规划研究的地区范围不同,可以分国家级交通运输规划、区域性交通运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
24、按交通规划考虑的时限来分,有远期战略规划、中长期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
25、交通实况调查通常包括:起讫点调查、货物源流调查、公交运营调查、对外交通调查和路网交通流调查。
26、起讫点调查:又称OD调查,是两个英文单词Origin(起点)和Destination(终点)的缩写。
27、交通预测通常分四阶段进行: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
28、交通分配需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交通方式、行程时间、路段上的速度与流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29、交通分配方法常用全有无分配法(也称最短路径法)、容量限制分配法、多路概率分配法等几种。
30、停车设施:停车设施包括路外停车场、停车库和路边停车泊位,均是交通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1、车辆停放方式:1.平行式停车;2.垂直式停车;3.斜式停车。
32、车辆停发方式:1)前进式停车,后退式发车;2)后退式停车,前进式发车;3)前进式停车,前进式发车。
33、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内容:1.技术管理;2.行政管理;3.法规管理;4.交通安全教育与培训考核;34、交通事故具体内容:1.人;2. 车;3.路;4.环境;5.时空区位;6.后果二、判断改正题1、路网密度:一个区域的路网密度等于该区域内道路总长比该区域的总面积2、所谓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就是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从小到大按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3、基本延误(固定延误):由交通控制装置说引起的延误,与道路交通量多少及其他车辆干扰无关的延误。
4、基本通行能力(或称理想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或每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
5、交织是指行驶方向大致想同而不完全一致的两股或多股车流,沿着一定长度的路段,不借助于交通控制与指挥设备,自主进行合流而后又实现分流的运行方式定义为交织。
6、匝道是联系于不同高程上两交叉线路、供两线路车辆实现方向转换的连接道路,长度较短,一般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线路变化较大且常有纵坡和小半径的转弯,通行能力较正常路段稍低,因此匝道设计要尽可能使车辆顺适,提高车速和通行能力。
7、控制:所谓控制就是运用现代化的遥测、遥控、监控、传感、检测装置采集信息,并用电子设备、光缆、通信设施、信号系统、电脑机相关软件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对运行中的车辆进行准确的组织、引导、诱导和调控,并极大地降低交通事故、保障行车与行人的安全畅通,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现代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
8、相对相位差:相对相位差是线联动系统开始工作时,各个交叉口的信号机相对于主机起始的时间偏移,即相邻两处绿灯的时间间隔,是一个相对值。
9、绝对相位差:绝对相位差是只在联动信号中选定的一个标准路口,规定该路口的相位差为零,其他路口相对于此路口的相位差,称绝对相位差。
三、名词解释1、时空分布: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之为交通量的时空分布特性。
2、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内的交通量称为高峰小时交通量。
3、地点车速:就是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车速。
4、行驶车速:就是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时间机器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
5、运行车速: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人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车速,用于评价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运行状况。
6、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之比。
7、临界车速:是指道路达到理论通行能力时的车速。
8、设计车速:是指在道路交通和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是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
9、交通调查是指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程。
10、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的行车速度、舒适、方便、驾驶者的视野,以及经济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11、路边停车场地:指在道路用地控制线内划定的够车辆停放的场地,包括公路路肩、城市道路路边、较宽隔离带圈划停车位或利用高架路、立交桥下的空间停车。
12、路外停车场地:指道路用地控制线以外专辟的停车场,包括停车库,停车楼和各位大型公共建筑附设的停车场地。
13、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在道路上所发生的意料不到的危险的事件。
14、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指对事故现场的当事人、知情人、车辆、道路交通环境等进行细致严密检查观看,包括查看痕迹,收集物证,查询事故前后的车辆运行情况,听取证词,摄影测量等工作,并应详细完整的记录。
15、交通事故预测:交通事故预测就是对交通事故未来的情况进行估计和推测,它是通过对交通事故的过去和现在状态的系统分析,并考虑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对交通事故未来状态进行描述的过程。
16、道路交通法规:道路交通法规是国家为道路交通管理方面制定的执行国家政策,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规则、规定、办法和技术标准等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法规的一种,属于法学范畴。
17、单向交通:单向交通系指一条道路上的车辆只能沿某一方向行驶,通常又称单向行车、单行线、单向路或单向街道,如组织多条街道均为单向通行,并能相互衔接自成体系的,称为单向单向交通系统。
四、简答1、影响交通特性的因素:答:1)公路城市道路的类型和等级。
不同等级道路上的交通量大小、构成有很大差异。
2)道路功能。
城市间道路、乡村道路、旅游道路、城市内道路、通过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公交或者自行车专用道路等交通量特性差异很大。
3)地区特征。
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工业区和生活区、市中心区与郊区等不同地域,交通量特性也都不同。
4)时间特性:节假日与平日、白天和夜晚、高峰与平峰,交通变化也是很大的。
2、延误产生的原因:答:1.基本延误主要产生在车辆通过交叉路口时,这种延误与交通流动性无关,是由信号,停车标志,让路标志及平交道口等原因造成的。
2.运行延误是因受其他车辆或行人干扰而产生的(1)车辆干扰,如车辆停止,启动,转弯,故障以及行人过街等干扰;(2)交通内部干扰,如交通量真大产生拥挤,道路通行能力不足,合流及交织交通等的影响。
由于延误产生的原因不同,行车延误有时发生在道路区间,有时发生在交叉口。
3、交叉口延误的调查方法:答:1)行车时间调查;2)停车延误调查4、制约性:答:在一对汽车中,后车跟随前车运行,驾驶人总是不愿意落后很多,而是紧跟前车前进,这就是“紧随要求”。
从安全角度考虑,跟驶车辆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后车的车速不能长时间的大于前车的车速,只能在前车速度附近摆动,否则后发生碰撞,这是“车速条件”;而是前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即在前车制动时,两车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供后车驾驶人做出反应,采取制动措施,就是“间距条件”。
紧随要求、车速条件和间距条件构成了一对汽车跟驰行驶的制约性,即前车车速制约着后车车速和两车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