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 rose for Emily中译本赏析,以杨岂深的译本为例

A rose for Emily中译本赏析,以杨岂深的译本为例

“A Rose for Emily”中译本赏析——以杨岂深的译本为例摘要:A Rose for Emily 《献给埃米莉的玫瑰》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小镇-----杰弗逊镇上没落的格尔森贵族家庭中埃米莉的悲剧故事。

作者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显著的南方作家和现代主义作家。

以杨岂深先生的译本为例,对小说分别从忠实的标准,形似与神似的矛盾,主人公对话语言的描写三个方面进行翻译研究,有益于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学翻译实践能力。

关键词:埃米莉;译本;忠实;形似与神似;对话Abstract: A Rose for Emily tells the tragic story of Emily Grierson, the daughter of a noble declining family, which happened in a small southern American town-----Jefferson after American Civil War. The author, 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the most significant Southern writer and modernism writer in the American "Northern Renaissance" perio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version of translator Yang Qishen.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udy from three aspects—— faithful standar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appearance and soul , description of the heroine's conversation,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eaders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and contributes to the wel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Key words:Emily; version; faithfulnes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appearance and soul; conversation前言A Rose for Emily《献给埃米莉的玫瑰》为南方文学鼻祖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kner)所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1930年4月发表时被誉为最负盛名的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小镇-----杰弗逊镇上没落的格尔森贵族家庭中埃米莉的悲剧故事。

埃米莉被家族和社会冠以传统的象征。

作为南方腐朽传统的受害者,她秉性孤傲、生活与世隔绝、心理个性压抑而扭曲,为占有爱情,毒杀情人并与之尸首同床共枕相眠几十年,最终在黑房子与黑奴相伴74年后而亡。

小说文笔凝练,布局精细,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内容寓意深刻,创新的构思框架与震惊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显著的南方作家和现代主义作家。

因“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成为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Yocanapatafa)世系”。

其主要脉络是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反映了二百年来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各阶层人物典型的精神面貌及心理状态。

福克纳是南方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南方文学传统主要包括特有的浪漫主义气质和一定的现实主义倾向,保守的向后看的历史意识,沉重的悲剧感,清教意识和进行道德探索的无比兴趣,在种族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对艺术手法的极度重视,以及庄园文化传统,哥特式小说传统,民间故事传统及特有的边疆幽默,等等。

《献给埃米莉的玫瑰》具有沉重的悲剧感和哥特式小说传统,情节组织超越了时间顺序,艺术手法独特,其多变的作品风格得到具体体现。

这篇小说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篇章中长短句纷繁交错,强烈的修辞色彩彰显哥特式小说的神秘紧张氛围,独特的行文突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本文选取杨先生的译本,对小说进一步解读。

从忠实的标准到形似与神似的矛盾,最后对人物语调的把握,翻译独到之处发表个人见解,望方家不吝赐教。

一、译者忠实而灵活—竹笋与竹子舞姿同现福克纳创作原文的风格----言辞准确,繁复为主, 简洁为辅。

对文中环境,情节等描述繁简得当;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文章氛围基调的把握,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小说中的句子错综复杂:从句不间断地放置,同位关系或有或无;插入句连着插入句,需如剥洋葱似的层层深入破译繁复的长句。

小说中的复句长句比比皆是,最为繁复的一句恐怕要算第五节的第二段的第二个句子:The two female cousins came at once. They held the funeral on thesecond day, with the town coming to look at Miss Emily beneath a mass of bought flowers, with the crayon face of her father musing profoundly above the bier and the ladies sibilant and macabre; and the very old men —some in their brushed Confederate uniforms—on the porch and the lawn, talking of Miss Emily as if she had been a contemporary of theirs, believing that they had danced with her and courted her perhaps, confusing time with its mathematical progression, as the old do, to whom all the past is not a diminishing road but, instead, a huge meadow which now inter ever quite touches, divided from them now by the narrow bottleneck of the most recent decade of years.(William Faulkner, 1958:18).杨先生的译文如下:两位堂姐妹也随即赶到,她们第二天就举行了丧礼,全镇的人都跑来看看覆盖着鲜花的埃米丽小姐的尸体。

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妇女们叽叽喳喳地谈论着死亡,而老年男子呢——有些人还穿上刷的很干净的南方同盟军制服—则在走廊上,草坪上纷纷谈论着埃米丽小姐的一生,仿佛她是他们的同时代人,而且还相信和她跳过舞,甚至向她求过爱,他们把按数学级数向前推进的时间给搅乱了。

这是老年人常有的情形。

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坪,只是近十年来才像窄小的瓶口一样,把他们同过去隔断了。

(杨岂深, 2010:32).原文就两个句子,一短一长。

杨先生将原文译成了四句,长中短不一。

众所周知,西文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文的表达层层包裹如竹笋般重叠难现,汉语的表达则简洁清晰如竹子般节节分明。

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并不阻拦原文的意义的忠实表达,且译文形式的展现同样可以与原文尽量同步,小说的内涵与灵魂的可以一览无余。

如译文中从“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妇女们唧唧喳喳……”到“……把时间给搅乱了”中间的有7个逗号,2个破折号,它们将这些短句连接成一个特别长的汉语句子,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与福克纳的长句如出一辙。

原文中以介词with、连词and、动词的分词形式talking,believing,confusing等,来衔接递进语义。

而中文译语巧妙地省去“一方面……另一方面……” 等并列连接词,顺势而下,增添“而且”与“甚至”两个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将画面中各种状态的同在感不依附于刻板的衔接词而描绘的绘声绘色,把镇上老人对埃米莉的倾慕,吹嘘炫耀的人物个性形象亦刻画得充实丰满。

这样, 译文段落和原文段落相比,句子虽有所增加,但衔接巧妙,行云流水般忠实再现了原文内涵,灵活地处理词句结构也兼顾了本国读者的阅读思维方式。

二、形神兼备——内外之美相得益彰文学翻译的矛盾体现在形似与神似方面。

形与神是相反相成的,驱壳与灵魂是相互依附的。

“字词”和“句调”是构成“形”的必然要素,“神”需要透过两者体现出来。

单个字词的翻译,要考虑该字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用字癖好,考虑原作人物的特点等。

句调的翻译,要审度作品的格调;简短的句调,冗长的句调,文辞庄严还是轻快,都是译者需要多加注意的。

在“A Rose for Emily”中,福克纳对埃米莉房子外观以及内部环境的描写,房屋内部的氛围是陈旧,古板而沉重的;附近的街道环境都变了,而主人公的房屋的外观却一直未改变。

福克纳借助埃米莉长久生活的人文环境来象征其刻板、腐朽,无法挣脱传统道德的枷锁而变得扭曲的特性。

杨先生对译文的“单字”和“句调”的处理,“形”与“神”的结合,传达得比较到位。

且看原文开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It was a big, squarish frame house that had once been white, decorated with cupolas and spires and scrolled balconies in the heavily lightsome style of the seventies, set on what had once been our most select street. (William Faulkner, 1958: 3).杨先生的译文如下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着浓厚的轻盈气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