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
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C、工资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F、社会保障制度;G、宏观经济状况;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
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C、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P116A、工资率人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D、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使劳动力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如信息不足、过度选择、制度和政策因素等。
4.自愿失业: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下。
总之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5.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发生的失业。
6.U-V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7.材料分析:参考练习册P9《民工荒》8.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是什么P123现代企业之所以用内部劳动力市场来进行招聘、工资、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A、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增大,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B、过去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很激烈,已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因此,企业在调整劳动投入量时,在手段上也并非任意辞退劳动者,而是适当发挥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机能,在高级职位和重要职位出现空缺时,利用内部劳动力市场调剂恰当的人选就位,对激励内部人才也有积极意义;C、从历史上看,社会意识形态对西方劳动制度造成一定影响,社和资的竞争,竞争的压力,促使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劳动时间1.劳动时间的功能:计量功能、指示功能、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功能;2.超时工作: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俗称“加班加点”;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3.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是什么P145A、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B、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C、非全日制就业群体多为青少年、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
正在工作化的国家,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中非全日制就业者的比重呈日益提高的趋势。
4.短期性经济复苏会使企业为适应产品需求的啬而处长加班时间,而长期性经济增长则会使企业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中,为确保一定人数的劳动力,主要缩短以制度劳动时间为中心的劳动时间,并积极发展弹性劳动时间制度。
5.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啬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P1506.试述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P150A、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人、财物的利用);B、使劳动产品增多;C、有利于节约能源;D、有利于扩大就业;E、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F、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1.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2.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P170A、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B、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C、与过去相比,女性受雇机会大大增加,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丈夫已成为可能,男女工资收入差距和家庭生产率的差距缩小,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
)3.结婚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
婚后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在心理上,财产上支付很大的成本,这个成本越大,规避婚姻风险的人就越多。
第六章就业与失业1.劳动就业:指达成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2.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3.自然失业率:又叫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4.奥肯法则:20世纪60年代奥肯担任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时,通过实证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降低3%,失业率就会升高1%,这就是著名的~~。
5.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暂时的局部的失业。
6.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文化、区域和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7.隐性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即如果3个人的活安排5个人去干,那么其中2个人是隐性失业。
8.菲利浦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
9.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这种时间毓是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
其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P28110.充分就业的内涵P261A、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定义为“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的工作。
”他指导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种;B、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解释分为两种,一种是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另一种指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0,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C、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20世纪50年代,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超过3-4%即为充分就业,80年代以来,有些提出只要失业率不超过6%即为充分就业;D、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
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E、总之,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动态的市场经济中,保持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及其结构上的持续均衡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11.1994年我国开始承认有失业。
1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又不断地离开劳动力市场,这样较频繁地变换工作,使得失业率逐步上升。
13.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有什么重要意义P267总述: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状况,不但涉及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各国政府均把促进充分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就业服务措施,对影响劳动力供求的因素进行调控,以实现充分就业。
A、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
失业率降低或就业率升高,意味着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用工人数,国民生产总量将会提高,居民的收入规模将会扩大,购买力就会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涨期即将到来。
经济发展是不断波动的,经济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