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阶段性测试题二(第二章综合测试题)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箭头,表示地球上热量来源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中各箭头,表示对流层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1.A 2.B解析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大气最直接的热源来自于地面辐射。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3~6题。

3.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答案C解析根据气压带分布规律,可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4.此时,图中乙地的人看天空是明亮的,其原因是( )A.处于昼半球B.大气反射作用C.大气散射作用D.大气的吸收作用答案C解析从气压带位置来看,图示期间应是北半球的夏季,北极地区要发生极昼,据此可判定乙在夜半球上的昏线附近,看天空是明亮的,这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

5.下列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乙处风带风向的是( )答案A解析乙所处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

6.图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我国华北地区盛行西北季风B.地中海沿岸气候温和多雨C.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长江处于丰水期答案D解析A、B、C选项都是北半球冬季时的情形,只有D项符合北半球夏季。

读下图(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回答7~8题。

7.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湖泊使局部地区温差变大,空气湿度增大②围湖造田、围垦沼泽是图示原理的正确运用③长江三峡水库对库区有与图示原理相似的作用④如图所示的气流运动在夏季的白天最常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湖泊使局部地区的温差减小,①说法错误。

围湖造田,围垦沼泽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也不是对该原理的正确运用,③和④的说法是符合要求的。

8.与图中气流运动成因类似的有①东亚季风②东南信风③盛行西风④海陆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东亚季风和海陆风都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读“从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和月球照片”,回答9~10题。

9.专家认为,地球也应像月球一样,曾遭受许多陨石撞击,而目前陆地表面却很少发现明显的陨石坑。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 )A.月球阻挡B.地质作用改造C.地表布满岩石D.地表水体覆盖答案B解析地球和月球一样,曾遭受陨石撞击,但很多陨石均在风力和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被改造的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陆地表面很少发现明显的陨石坑。

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属于地质作用,故选B。

10.在白天,图中地球上空大片浓密的云层,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利于( )A.地表水分蒸发B.近地面空气对流C.大气对地面的保温D.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答案C解析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地面温度降低,不利于地表水蒸发和近地面空气对流。

云层也阻挡了部分紫外线,所以A、B、D不对。

云多大气逆辐射强,利于对地面的保温。

(20**·江苏)2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11~12题。

1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答案B解析极圈附近的气压带是副极地低气压带,欧洲大部分地区受西风带的影响,所以B选项正确。

1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A解析既然属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所以应首先位于大气圈中,再经过沉降到达水圈、生物圈中,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过程,最终又会回到岩石圈中。

13.图示为附近区域四个地点的风向观测图,据此可判断该区域的环流系统为( )①北半球气旋②南半球反气旋③北半球反气旋④南半球气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从图示风向来看,该天气系统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可能是北半球的气旋,也可能是南半球的反气旋。

下图可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回答14~16题。

14.如果该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MN为软流层,①为岩浆活动,③为变质作用,则 ( )A.甲为岩浆岩 B.乙为沉积岩C.丁为变质岩 D.④为沉积作用答案C解析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应为变质岩,选项C正确,图中显示乙是由岩浆活动生成的岩浆岩,甲为岩浆,从而推理出丙为沉积岩。

15.如果该图为热力环流模式图,MN为下垫面,则( )A.甲处气压低于丁处B.风由甲处吹向丁处C.甲处气压低于乙处D.甲处天气晴朗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甲处气流垂直向上运动,故甲处温度高于丁处,近地面气压较丁处低,风应由丁处吹向甲处,甲处气流上升,可能形成阴雨天气。

16.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MN为下垫面,则( )A.甲处代表陆地B.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C.环节④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D.人类活动对环节③的影响最大答案B解析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则甲处为海洋,丁处为陆地。

各环节中,①为海水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径流输送。

17.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本暖流给日本的南部带来温和多雨的天气B.寒暖流相遇,水平方向上海水温度差异大,易引起空气对流上升,产生暴雨现象C.除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外,有寒流的地方也可以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D.洋流有利于近海污染物的净化,控制污染范围的扩大答案A解析寒暖流相遇的地方容易形成海雾;秘鲁渔场的形成得益于这里有强大的上升流,把底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但不能说;有寒流的地方就形成大渔场;洋流有助于近海污染物的净化,但会导致污染范围的扩大。

读下图,回答18~19题。

18.形成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A.地垒构造 B.褶皱构造C.断层构造 D.板块构造答案B解析从地形上看,甲处是山岭,是岩层发生褶皱弯曲后而形成的。

19.乙处河谷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化作用答案A解析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20**·南京调研)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A表示来自地幔的岩浆,它喷出地表后会形成喷出岩E,如果侵入地下,则形成侵入型岩浆岩B,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后会形成沉积岩D,沉积岩又会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

21.图中②表示的是( )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D.重熔再生作用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C表示变质岩,②表示各类岩石转变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

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C.呈反气旋模式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D.呈气旋模式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答案C解析中低纬海域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反气旋模式一致,且大陆西岸为寒流。

23.日本暖流( )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答案A解析日本暖流对北上海轮起加速作用;有利于北海道渔场的形成;扩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读“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各组城市之间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而变短的是( )A.东京、北京B.纽约、巴西利亚C.伦敦、华盛顿D.开罗、罗马答案D解析本题组以世界板块划分图为背景,考查板块边界类型及对地貌的影响。

开罗与罗马分别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上,且两者处于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而其他选项的城市均位于同一板块或板块生长边界两侧。

25.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带附近B.新西兰南、北两岛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壳都比较稳定C.印度、巴基斯坦位于板块的交界附近D.太平洋沿岸广大地区主要为生长边界答案C解析红海是板块的张裂地带,新西兰南北两岛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由图可知沿太平洋地区多为消亡边界。

而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附近。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0分)26.(7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C、D两处相比,________处气温较高,________处气压较高。

A、D两处相比,白天________处气温较高,夜晚则________处气温较高。

(2分)(2)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天气系统,数字代号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分)(3)若该锋面形成了我国北方的暴雨天气,这时,影响亚洲的主要气压中心是________,我国盛行________季风和________季风。

(3分)答案(1)D C A D(2)冷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云层反射(3)亚洲低压东南西南解析此题以锋面天气系统剖面图考查了大气的热力作用、锋面天气与季风环流。

由图可知,第(1)题,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D位于暖气团一侧,因此气温高,气压低。

A 处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D地相反。

第(2)题,由冷暖气团的运动可知,此天气系统为冷锋,箭头①、②、③分别代表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云层的反射作用。

第(3)题,由题干可知我国应为夏季,此时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27.(18分)问题探究:东亚季风的形成。

第一步:三圈环流与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假设地表是均匀的,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在北半球会形成________个大气环流圈。

(2分)(2)若假设地表是均匀的,同时考虑地球自转,则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还包括________。

在两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就形成了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下图是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情况,填写出图中气压带的名称。

(5分)A带,C带,E带,G带。

(3)确定气压带的分布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近地面风的形成特点,确定风带。

请在图中的B、D处画出风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