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平衡的例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和谐自然生态平衡摘要:如何摆脱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只能被动思考的模式,冲破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一直是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学工作中常碰到的难题。
以生态课堂为理念,通过思维场、情感场、交往场三大场的路径,让课堂充满弹性、充满张力和生命力、充满民主和对等,达到师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最终实现让学生热爱课堂、热爱学习、热爱创造这一根本目标。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作为一名从事两年多工作的新教师,我在课堂中善于总结和思考,在学习同仁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喜欢加入自己的特色,进行教学反思,开展一些大胆有意的尝试。
在课堂教学方式探索中,我明白了转变教育模式、构建“以生为本,和谐自然”的生态课堂的重要性。
生态课堂不是训技强化般的鞭打,它必须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下面笔者以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摩擦的利和弊》这一课的授课和反思为例,来阐述生态课堂的构建与重要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课堂一开始,通过“抓泥鳅”这个游戏,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玩中思考,进而由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接着我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
在学习了摩擦力的概念后,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例子,他们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大大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
虽然学生都知道走路时靠的是脚底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但对静摩擦力的准确把握还达不到火候。
比如,在讲解了手拿瓶子的静摩擦例子后,学生普遍认为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必须是有静摩擦力,但事实上,这要结合受力分析以及二力平衡的知识而综合判断。
这个事例说明学生对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及其中的奥秘非常感兴趣,但对其中的一些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在本课中,我通过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到课堂必须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关注学生的需要,要预先假设学生会在何处何时有疑问和困难,设计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教学中要讲究学案的“留白”和“弹性”艺术。
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自主权,教师只是学生思维的领路人,真正具有价值的思考过程不能由教师代劳。
“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
教学方案设计得太严谨太规整,反而会使课堂的生命活力黯淡。
在总结和反思后,我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合理解释这一环节。
讲台静止在地面,没有受到静摩擦力,我用手推它推不动,此时讲台受到了静摩擦力。
这时,学生明白了当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存在静摩擦力。
由此,我完成了教案设计的一个转变:以课本知识为本的教案设计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案设计。
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在做思维的体操,不断地体验思辨语言的魅力。
二、遏制“温和的暴力”语言是“温和的暴力”。
教师侵占了学生的话语权,就会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而这是课堂中最为关键的东西。
几次试讲下来,我发现我总是说着正确的废话,不知不觉中掠夺了学生发问的机会,错过了倾听学生的心声,错过了由学生创造的精彩。
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问、学生的满堂答,似乎是给了学生发言和表达的机会,但教师提的大多是无需进行思索的问题,不能激发起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不能激起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诉说的欲望。
比如在由摩擦力的判断到摩擦力的种类过渡时,我连用了两个问句:你们相信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吗?你们相信一根筷子能提起一杯米吗?在我自认为很有气势的设问设计时,办公室其他备课组的一位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问题:你不觉得这两个问题问得很傻吗?你让学生如何回答你的问题?也许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
经过她的提醒,我马上意识到了设问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教师必须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发问,多思考。
如何实现生态课堂,我总结需要三个“场”来实现。
首先,生态课堂应是一个思维场,应当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要使课堂始终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努力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
其次,生态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场,应该使学生的情感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
课堂情感脉搏的变化既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也影响到师生的交往互动。
最后,生态课堂应当是一个交往场,让师生交流,真正“动”起来。
这里的动,不是表面上的动,主要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在动,情感在涌动。
和谐高效的生态课堂应该具备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和多样的互动方式。
“和谐自然生态平衡”不仅给我带来对课堂的思索,也将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改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维护生态平衡_教学案例《维护生态平衡》教学案例张栓晋教学目标: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2.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3.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草原生态失衡进行分析.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即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在哪儿见过?草原什么样?2.学生交流3.大自然用它神奇的手,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动人画卷.现在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大草原的美好与和谐.二、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师渲染2、草原上还生活着什么动植物?3、这些生物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学生试着说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依存,是一个平衡的整体,我们叫做草原群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过渡语:我们的草原很多现在变成了这样……;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然而,这么一个广阔的不毛之地,在几千年前,竟然是一片草木繁盛、雨水充足的大草原.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4.引导分析草原生态失衡的原因.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几千年前的撒哈拉大草原分析一下是什么使它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学生交流.师:草原群落里的生物都是互相依存的,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现在就以鹰、兔、草这条食物链为例请同学们选择某一环节具体深入分析,写在同步探究上.师出示课件生小组讨论如果鹰少了可能的情况是……如果草少了……如果兔子没有了……学生交流师生整理分析、讨论结果.5.人类的什么行为导致某种动物或植物减少呢?生整理资料、分析、讨论师出示过度放牧视频.6.如果上面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了,这时的草原会是什么样子呢?生分析、整理资料展开讨论生交流师整理补充讨论结果.三、分析沙尘暴生成的原因1.无视自然法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的滥砍乱伐致使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最终引发灾害性天气?——沙尘暴.)2.沙尘暴是怎样一种天气?见过?听说过?3.我们一起感受沙尘暴.播放沙尘暴的课件.4.看到了沙尘暴,你想说什么?关于沙尘暴你想了解什么?师生交流5.小组分析、讨论、记录:发生沙尘暴的原因?汇报交流:2、蝗灾成因出示蝗灾危害视频.四、总结1.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大肆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么为了我们生活环境能优美舒适,能让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2.学生交流3.结束语:板书设计:维护生态平衡草原群落生态系统草→兔→鹰↓过度放牧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乱砍滥伐…. ↓不平衡的生态环境珍惜生态爱我家园伊草那湿地中的声声哀鸣诉说着鸟儿的凄惨那森林中的残存树木彰显了静静的凄凉那潺潺的水流讲述着被人们浪费的悲哀曾几何时,鸟语花香?曾几何时,林木茂密?大自然赋予了种种生命都与人类惺惺相惜人类却不知道好好珍惜花儿啊,我听见了你的哭泣树木啊,我明白你的悲哀琳琅满目的剩余食物在餐桌上浪费街道上黑蒙蒙的汽车尾气在悄然释放装修中的高碳也慢慢地在空气中发挥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丽的姑娘为救一只丹顶鹤不幸滑入沼泽地再也没有上来......为此水鸟们常常在沼泽地用它们自己的方式轻轻的呼唤为她动听地歌唱放弃了屠杀,我们将会赢得动物的友谊放弃了砍伐,我们将留住了天然的氧吧放弃了掠夺,我们将会维持生态的平衡放弃了自私利益,生命将会为我们喝彩大自然只想用它独特方法警示人们地球只有一个万物的存在只因地球而美丽我们要珍惜不要在浪费水源也许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你的眼泪地球好比是一座伟岸的大厦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地基残缺的地基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如果人类不能就此警醒那生命的大厦也会顷刻倒塌朋友若是您能有所洞察相信您在震惊的同时也一样害怕其实很简单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生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爱我家园用你我的爱心共同撑起一片美好的蓝天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的平衡,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比如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后,通过生物的分解和物理的沉降等作用,就可以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再如,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兔的数量剧增。
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制增长下去,草地和灌丛就会因兔的取食而破坏和减少,该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
但是,兔的数量增多,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后,数量又会随之减少,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这只是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例子,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赖于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的多少以及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复杂程度。
在生物种类多样,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复杂的情况下,生态系统一般比较容易保持稳定,如果使生态系统内部某一部分的功能发生障碍,这种障碍也会因其他部分的调节而得到补充。
相反,生物种类单一,内部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其内部自动调节能力就较差。
例如,马尾松纯林容易发生松毛虫的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与单纯林相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中,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大发生。
这是因为混交林内的物种较多,食物链、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复杂,可以有多种天敌来控制一种害虫数量的发展。
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强,也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观察和制作小生态瓶活动目的:初步学会制作生态瓶的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活动建议:1.模拟小生态瓶的类型,最好是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陆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