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科学

论艺术与科学
何谓科学?何谓艺术?二者又存在什么联系?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

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

爱因斯坦讲:“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道:“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和艺术。

”下面,我将结合个人学习经验论述我个人对于艺术与科学及其关系的理解。

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它包含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等特征。

艺术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无论艺术的审美创造抑或审美接受,都需要通过主体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传达并引发相应的审美经验。

对艺术的审美分类,主要应根据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进行。

依据这个原则,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大类。

而科学,《词源》对其作如下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它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

科学可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

在现代用法中,“科学”经常指的是追求知识,不但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方式。

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寻求在自然法则,如牛顿运动定律方面制定知识。

而在19世纪的过程中,“科学”一词变得越来越科学方法本身相关联,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纪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

它是在19世纪也使科学家一词是由博物学家区分自然知识和知识创造。

这里特别提到自然科学,它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以及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等应用技术科学。

我所学习的专业为地球物理,即为自然科学一类,以下论述也将主要以本专业为主要论述举例。

艺术与科学是用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的。

真善美和假丑恶,都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共同存在的,艺术与科学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须揭露和鞭笞假丑恶。

这就是同处一个统一体中的艺术与科学,最美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

科学史专家、比利时人乔治·萨顿认为: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

他对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做了这样的概括:“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

正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进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经久持年的。

每项成就或早或晚注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实用价值,成为博物馆展柜中被人遗忘的工具。

而与此相反,正由于艺术并非不断进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艺术与科学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

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乐,艺术与科学缺一不可,缺少艺术,科学就会枯燥;缺少科学,艺术也会苍白。

人类正是因为不想做科学的奴隶,才努力从科学中寻找艺术;人类不想让艺术孤独,就不断地给艺术注入科学的动力。

地球物理学是一个新兴专业,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定量的物理方法(如:地震弹性波、重力、地磁、地电、地热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以及寻找地球内部矿藏资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和大气层。

它是科学研究发展所催生出来的,相比较艺术而言宛如一个新生儿,但它能够让我们更加充分的认识我们的地球,能够给予艺术创作
以新的活力,谁能保证对地球“内心世界”的艺术想象与描绘不会成为下一个艺术潮流呢?
艺术的挑战促进科学更快进步。

艺术总是在向科学发起挑战,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总是要求物质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体现。

而科学又总是以自身的进步,不断地响应着这种挑战,不断地支持和体现美的艺术(FINE ARTS)。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迅速地成为“全球车间”(WORKSHOP OF THE WORLD),于是,为了扩大世界贸易,就有了1851年举办国际博览会的需求。

博览会的巨型展厅,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把艺术与科学紧紧地拉在一起。

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展览大厅,后来被人们称为“水晶宫”的建筑,就成了艺术向科学挑战的杰作。

科学技术也很快回应了这一挑战。

当时,钢铁和水泥已经大量生产,正好为建筑提供新材料并促进技术革新,使建筑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因此,一座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水晶宫展现在人们面前。

到了1977年,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这是艺术向科学挑战的更高阶段。

这种挑战也许预示着现代艺术走向新生,也许预示着科学技术在创造艺术。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庞然大物,特别引人注目。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个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影视、文学、音乐、舞蹈,以及其它种种最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于一身的杰作。

科学进步刺激艺术大胆创新。

当然,科学也不是永远被动地接受艺术的挑战,科学也在积极地诱导着艺术的大胆创新。

当人类刚刚迈进汽车时代的门槛时,设计最简陋的汽车,也很快就取代了设计最精妙的马车,工业化满足了人们的实用主义心理。

于是,科学开始刺激艺术的灵感,要求艺术与自己连起手来,为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变革,创造更美好的产品。

应运而生的是流线型的设计科学的进一步深入拓展往往会用到人类的激情和大胆的想象力,这都是在艺术中得以发挥和培养起来的能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

艺术与科学是息息相通的,这一点哲学家看得更准确而深刻,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说,他从精确优美的古希腊雕塑中似乎看到了毕达格拉斯、欧几里德;从西方配位、重组群乐曲旋律中看到了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殴拉和高斯。

“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

”可见艺术家需要利用科学手段更好地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科学家需要借助艺术创造有机的模式去说明世界。

艺术与科学合力征服新的观念,它们常常运用相同的题材达到相同的目的。

创造思想与创造形式造就艺术家与科学家。

探究宇宙的奥秘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他们所用的媒介不同,但在平行的探索之路上,他们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样,艺术与科学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现象,也不是源于人类社会,而是源于大自然。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热在其《可怕的对称》中说: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

所有图形按一定比例关系排列和组合,最容易产生美感,三角形、圆形、方形和流线型等,各有自身的艺术审美功能。

如圆具有很高的对称性,自然中的许多形态都是圆形的。

圆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圆满、完善之类的说法。

但是,这种美感又是在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直升飞机在空中飞行,像雄鹰在空中盘旋,十分的美丽,但是,能够使它在空中美丽盘旋的两组叶轮圆,则必须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否则直升飞机就不会在空中盘旋。

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式是现在野外进行相关探测实验工作,收集到数据以后回到实验室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处理,然后建立相关模型进行解释。

我认为,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处处都有艺术的身影。

首先,我们采集数据中所进行的实验,就好比去完成一项伟大的艺术作品,然后我们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雕刻”处理,将它们绘成一幅幅能反映无数信息的各色图样,我们像欣赏一幅幅名画一样从中找出自然隐藏的美。

当我们揭示了这种美,世人又将由此生发多少艺术的灵感!!
当人类从工业社会突然迈进信息社会门槛的时候,艺术家与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

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
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舞蹈、音乐、绘画、戏剧、影视……一切视觉艺术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加绚丽多彩。

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

科学也同样离不开艺术,它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借助艺术来增加新技术的高附加值。

信息社会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学开始在这个广阔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胜的一幕。

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切现代艺术设计,又争先恐后地在这场新的“艺术+科学”的运动中,充当着开路先锋。

新媒体艺术成了艺术与科学携手的最前沿。

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已经融入科学之中,科学也披上了艺术的盛装。

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在今天这个大融合的时代,谁也离不开设计。

它们必须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完成它们自身无法实现的梦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