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公亭解说词

范公亭解说词

1、各位叔叔阿姨,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就要游览范公亭公园。

范公亭公园在青州城区的西南角,南阳河的旁边。

请大家抬头看,这就是公园的大门,它是金碧辉煌、恢弘壮观的牌坊建筑,它的原址是宋代南阳城的西门——岱宗门。

当时的南阳城四周绵延13公里,比当时是省会济南府城还要大。

南阳城设四门,每门双层,南门叫阜财门,在我们学校的西南,刚刚开门大吉。

西门名叫岱宗门,就在这里。

那时如果从高处俯瞰整个南阳城,就像一头躺着的大牛形状,所以,现在的青州城又叫称“卧牛城”。

在我们的东侧,还有一头卧着的大铁牛呢。

2、现在我们一起进入范公亭公园。

范公亭公园以历史名人范仲淹命名。

它占地500亩,处处苍松翠柏,杨柳依依,绿茵起伏。

公园包括三贤祠、李清照故居、洋溪湖、永济桥和海亭等景点。

我们青州的母亲河——南阳河穿园而过,缓缓流淌。

这里虽与城里只有一墙之隔,但由于天然的地势影响——正处在一个小小的盆地之中,所以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这里冬暖夏凉,到了寒冷的冬天,河里的水也不结冰,水面上还冒着飘渺的白雾。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在这里也不感到热。

坐在水边树阴下,一缕缕凉风吹来,非常舒服。

夏天,这里的气温要比园外低3~5度,所以是许多老爷爷、老奶奶的避暑胜地。

南阳河在青州历史上是一条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河流,它发源于城南的劈山,上游有瀑水涧,流经城区,最后注入弥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现在如果要浏览的话,坐车从宋城出发,向西可以追溯它的源头,向东可以游览美丽的弥
河湿地公园,沿途风景优美,如果有时间,同学们可以享受一下畅游南阳河的惬意。

3、同学们请看,这些大石头上刻了字,有“忧乐关天下”,再往前走,还有一个廉字,都是为了纪念在青州做官清廉的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而刻的。

廉的意思在这里是清廉,不贪污,关于富弼的清廉为官,还有一个传说呢。

富弼是北宋的大臣,因为主张改革与范仲淹同时被贬官,离开了京城,来到青州任知府。

当时,正赶上黄河发大水,很多灾民纷纷外逃。

逃到青州的,富弼都热情地把他们安置好了。

别的灾民也互相转告,纷纷向青州涌来,到了60万之多。

富弼就动员所有的官员和百姓腾出房屋10万多间,把灾民分散安置,还劝说本地富人家捐献粮食,供应灾民。

第二年,青州小麦丰收,他又发给灾民回家路上用的食物。

过去,地方官救灾的办法就是在城里搭起粥棚,煮粥向灾民发放。

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灾民聚集在一起,导致瘟疫流行,难以医治。

而富弼给灾民房子,把他们分散开来,就不会发生瘟疫了。

皇帝知道富弼的功绩后,要奖赏他。

他坚决不接受,并且说:“救灾济民,是地方官的职责,能救活数万人,胜过24岁当宰相。

”还有一次,皇帝下令重赏群臣。

其他大臣们都领了奖赏,一起告退。

皇帝却单独请富弼留下,特别赏赐他几件东西。

富弼先叩头谢恩,然后就坚决推辞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

皇帝有些不高兴,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您额外奖给我的,我不能接受。

”最终富弼还是没有要这份赏赐。

青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们,还专门建了铜制的塑像,放在了三贤祠里,一会儿我们就去参观。

4、同学们请看,我们前面的这座石桥,叫永济桥。

整座桥有三个孔,桥面用青石铺成,桥的栏杆也是用青石做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桥的两侧是洋溪湖。

洋溪湖是1986年青州军民共建的人工湖,湖水清澈,明净如镜,岸边有怪石嶙峋,垂柳飘拂。

你们看,几株垂柳斜卧在水面上,就像一位老爷爷在夕阳下钓鱼呢!这就是青州古十景之一的“阳溪晚钓”。

湖心岛上的荷花仙子雕像,亭亭玉立,还有玉带桥、出水亭,楼台瓦舍,绿树翠竹,一派江南水乡的格调。

听说老版《西游记》第七集《计收猪八戒》就是在这里拍的。

5、过了永济桥,右边为李清照纪念祠。

请看,大门上的“李清照纪念祠”牌匾是著名文学家臧克家所题写的。

前面这座古建筑是四松亭,因为它四个角上分别有一棵松树而得名。

它的对面就是顺河楼。

相传,当年李清照在青州居住的时候,曾经在这个顺河楼里写诗、作词。

这是一座亮窗出厦的只有一层的建筑,并不是一座楼。

但是它顺河而建,高踞在河岸上,不是楼却像是一座楼,所以得名。

顺着厅廊往前走,西北角那处古色古香的仿宋建筑风格院落,就是李清照纪念祠,里面有归来堂、人杰亭、李清照生平展室、清照词廊等景点。

6、进入李清照祠,我们首先参观李清照生平展室。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母亲王氏出身书香门第。

李清照从小就聪慧敏捷、勤奋好学。

她和他的丈夫赵明诚在这里住了10年,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为美好幸福的时光。

李清照将厅堂取名“归来堂”,自己的居室称为“易安室”。

李清照的词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词作仅60首,其中有20多首是住在青州时创作的。

可是,好景不长。

不久,金兵南下,国破家亡,青州也不例外。

李清照多年积累的东西,都化为了灰烬。

她悲愤之至,又对朝廷苟且偷安十分愤怒,于是写下一首千古绝唱:“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东北角的亭子就是“人杰亭”,里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就刻了这首诗。

这首诗作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全诗用草书写成,一气呵成,力拔千钧。

现在来到归来堂。

门前有楹联“红雨飞愁千秋绝唱消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是李清照婉约词风的高度概括。

堂内是他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家具,在房子西间是他们夫妇的汉白玉雕刻,同时这里也是他们看书,下棋的地方。

房子中间是客厅,摆设的是他们平时接待客人用的家具。

房子的东间是他们的卧室。

7、我们继续参观词廊。

词廊内十块碑刻,刻的都是李清照的词。

其中一首是《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诗共77字,抒发重阳节思念丈夫的凄凉意境。

当时他的丈夫在外地做官,他自己住在青州。

到了重阳节那天,无限思念自己的亲人。

所以第一句便点出一个“愁”字,最后一句指出愁的后果:“人比黄花瘦”,前后呼应,成为了千古名句。

《如梦令》《一剪梅》也是李清照在青州期间写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李清照独自一人泛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诉说自己想念丈夫;“才下眉头”,眉头舒展心情刚刚平静,“又上心头”,更加深沉的思绪又压上心头。

其中的西楼就是指的顺河楼。

其他几首词作,请大家自行鉴赏。

8、现在,我们走在前往三贤祠的路上。

左前方就是青州的古城墙。

明朝初年,重修南阳城时,城墙高12米,护城河宽12米,依托南阳河,更为雄壮。

这段城墙大部是沿着老城墙重修的,但仍有部分原貌。

左手边湖中的塑像就是美丽的荷花仙子。

原来在我们学校东边的荷花桥边,“荷花桥”因此而得名。

穿过这座石桥,左手边有一片树林,林中的塑像就是麻姑献寿。

关于麻姑献寿,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传说麻姑是一位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姑娘。

她的父亲叫麻秋,在一个集镇上替人养马。

她的母亲在一场战乱中被官兵抢去,再也没有回来。

麻秋因为失去妻子,脾气一直很坏。

麻姑从小就学了一手好针线活,经常给有钱人家做针线活。

一天,麻姑在一户人家做好针线活,主人很满意,赏了一个大桃子给她。

古时候,桃子在水果中是上品,麻姑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怀里,想拿回家与父亲一起尝尝鲜。

回家的路上,她看见路边围着一圈人,就好奇地朝里面看。

只见一位老婆婆躺倒在地上,快要饿死了。

那时兵荒马乱的,田地都荒芜了,粮食很珍贵,谁也没有拿出东西给老婆婆吃。

麻姑看不过去,就从怀里拿出那只桃子,给老婆婆吃了。

老婆婆很快就缓过劲来麻姑就把老婆婆扶到洞街的屋檐下坐着,自己回家给她煮粥吃。

父亲麻秋回到家,不让麻姑为老婆婆送粥,并把她关进了后屋,不许她外出。

半夜里,麻姑还惦记着老婆婆。

听到父亲睡了,就轻手轻脚地走出后屋,从锅里舀了一碗粥,去给她送。

但老婆婆已经不见了踪影,原来老婆婆坐的地方,有颗桃核留在那里,她就拾了起来,种在自家的院子里。

奇怪的是,这棵桃树正月里开花,三月里结桃子。

麻姑就用桃子接济附近一些贫困饥饿的老年人。

更奇怪的是,老年人吃了麻姑送的桃子不仅能几天不吃饭不觉得饿,而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