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复习试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复习试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2011年精选题 1. 给加横线字注音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牺牲玉帛( )4.下视其辙( )5.登轼而望( )6.望其旗靡( ) 2. 在括号中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1.齐师伐我( )2.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 )4.牺牲玉帛( )5.小信未孚( )6.小大之狱( )7.可以一战( ) 8.齐师败绩( ) 3. 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1.伐( )2.将( )3.请( )4.谋( )5.惠( )6.必( ) 4. 下面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犏”的“偏”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5. 下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编,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6. 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乐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

A.何以战?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画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

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今译》)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

(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刺客列传(节选)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⑦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封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

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④坏:倒塌。

⑤北面:面朝北。

⑥就:趋向,回到。

⑦倍:通”背“,违背。

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以勇力事鲁庄公。

( )(2)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2)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横线?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晏子辞千金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予曰:“昔吾先君桓佘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方:正B.终再拜而辞曰再拜:拜两次C.进取于君进:前进D.以振百姓振:同“赈”,救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分食食之②食之不以其道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C.①寡人不知②孰谓汝多知乎D.①忠臣不为也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分食食之②言之公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④一豆之食⑤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⑥婴闻之⑦以君之赐③寡人之过也A.①③⑥B.③⑤C.②⑧D.③⑤⑦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产论政宽猛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年。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子必为政( )(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3.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太子勇杨坚我闻天道无亲,惟德是与。

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

汝当储后,若不上舍天意,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昔曰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

又拟分赐汝兄弟。

恐汝以今曰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今高颊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

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

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以自警戒”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承宗庙之重。

B.恐汝以今曰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

C.上以为渤海太守。

D.属予作文以记之2.“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一句中“我心”指什么?3.既是训诫之词,就应讲一番“大道理”,隋文帝在训诲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说要给儿子留下旧时衣物服饰,一把刀子,一盒菹酱?12. 写出生活中的惯用语。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 )(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 13. 成语对对子。

(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 ) 流芳百世( ) 井然有序( )指鹿为马( ) 固若金汤( ) 精雕细刻( )雪中送炭( ) 伶牙俐齿( ) 14. 给加横线字注音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15.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16.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17. 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1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19. 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20.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