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自我与改变自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孟子对自己做人准则的坚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革命烈士夏明翰对自己崇高理想的坚守;“宁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是闻一多先生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坚守。
可见,人生在世,有些东西是必须永远坚守的。
诸如理想,人格,尊严,善良等,这些东西一旦失去也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资格。
坚守自我源于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坚守自我是对自我的一种信任,是笑对人生坎坷的一种坦然,是身处逆境而追求不止的一种执着。
如果没有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对自己事业的坚守,后人就看不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如果没有陶渊明对自己“本性”的坚守,而“折腰于乡里小儿”,我国历史上哪会有伟大的田园诗人横空出世。
如果没有苏东坡面对“乌台诗案”的从容和自若,中国文学史上岂不少了一位大家全才?可见,坚守自我,有时确是成功的前提,是跨越千山万水、征服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
然而,坚守自我,谈何容易?它首先要求我们有智慧,能够正确判断哪些是应该而且必须坚守的,哪些是不应不能坚守的。
它还要求我们有自信,有勇气,沉着而清醒。
做到,困难面前不动摇诱惑面前不动心,成绩面前不骄傲。
坚守自我是必要的,改变自我同样也是必要的。
改变自我有时表现为对不适合自己的选择的放弃,有时表现为对旧“我”的超越和提升。
前者是对自己作画定位的不断校正,后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不断提高。
只有不断改变自我,才能逐步完善自我,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鲁迅弃医从文的改变,使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梵高不做传教士而学习绘画的改变,使他成为著名画家;瓦拉赫放弃文学和油画选择化学的改变,使他成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是为适时调整不适当选择的改变。
超越旧“我”,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改变,其意义人所共知,不必赘述。
这种改变,就其实质而言,是强者渴望改变现状,追求更高人生目标的一种自觉行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改变自我必先认识自我,而不能盲目改变,否则就会像乌鸦学鹰,邯郸学步一样贻人笑柄。
其次,我们必须明白,改变自我的目的是提升自我,因而不能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去刻意的改变自己。
因为人活在世上并非一味的活给别人看,而是要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总之,对于一个人而言,坚守与改变,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坚守应该坚守的,改变必须改变的。
此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由此看来,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个拥有坚定的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这个精神的坐标轴,守住自我,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另一个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
”他告诉我们,要打开心灵的堤坝,溶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请以“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所写的内容要能切合题意。
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由此看来,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个拥有坚定的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这个精神的坐标轴,守住自我,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另一个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
”他告诉我们,要打开心灵的堤坝,溶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既要能守住自我,又要能改变自我。
首先,人要守住自我。
人总是要有点信仰的,实际上信仰就是自我。
因为有了信仰,我们才有了坚持,才有了自我。
陶潜因为有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信仰,才守住了自我,回归田园;杜甫因为有了“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坚持,才守住自我,不落窠臼,被誉为“诗圣”。
他们都成功了,因为他们守住了自我。
坚守与改变,貌似矛盾,但实际又是统一的。
陶潜的人生就是如此。
人生需要改变,但改变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
同样是陶潜,他的人生也在改变。
当初,他也曾经追求过功名,也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他并没有放弃自我,放弃自己追求的东西,于是他发现自己不适合于官场,毅然弃官回家,躬耕于田园。
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变化。
功名、自由都是他当初的自我,开始时选择了二者,可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可他不忍因功名而摒弃自由,于是他作出了他人生最大的改变,同时也是最大的坚守!坚守自我与改变自我,都是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的。
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他当初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后来他放弃了哈佛大学这样的荣誉开始创业。
这可谓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的改变,他的改变并不是盲目的。
因为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认识。
所以有人说他的成功早在他走出哈佛的大门时就已注定了。
他作出改变,但并不是放弃,而他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
后来的创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失败是家常,破产是便饭,这时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守。
有改变,又有坚守,所以他获得了成功。
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成功就决不是偶然的了。
懂得追求,又懂得放弃。
追求属于自我的东西。
我们就可以活得更精彩;而适时地放弃,又不至于让我们受伤。
人生要有取,也要有舍。
了解自我,我们可以做到守住自我,而了解自我,我们又可以适时地作出改变。
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就如同人的两只脚,只有以“守住自我”为基点,用“改变自我”去画圆,才能画出一个圆满的人生。
在融合中坚守清华园里,矗立着陈寅恪先生的像。
自洋务运动以后,西学渐渐走入国人视野。
清政府固步自封而导致的落后,战败的屈辱让国人对强大的西方列强的知识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一时间,人们纷纷学西,甚至开始批判传统文化的迂腐。
就在这时,海外留学十多年的陈寅恪先生回国,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这位深受西方影响的学者从西方归来,却带回了一身东方学。
他精通二十二种语言,却终身坚持用文言写作。
他学文,但注重于理科的逻辑性与精准性,并将之运用到历史的研究考察中去。
他对西方文化熟知,却将其运用与研究中国历史。
陈寅恪的经历让他学习了西方与东方的不同文化。
然而,即使在当时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潮流下,他却从未放弃过研究中国史学与传统文化,他确实学会了融合,更在融合中,做到了难能可贵的坚守。
北京城里,紫禁城庄严屹立。
科技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然而,中国的城市,似是走上了“复制”的模式,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座座耸起,划破了广阔的天空,也划破了城市原有的特色。
这个夏天,我同父母一起去了北京。
见过了高楼耸立的上海,高楼耸立的深圳,高楼耸立的香港,北京就显得有些矮小。
二环之内几乎没多少高楼,仅有几幢,却也并不高。
一问导游才知道,原来是尊重中国风水上的学问,不可以高过紫禁城,以免压过了龙脉。
顿时很是钦佩北京政府,能在这造高楼的浪潮中坚守一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特色,需要多少智慧。
再进故宫一看,连绵的金色琉璃瓦,砖红的高柱与大门,青金兰相间的廊上画,一派别样的庄重与威严。
北京哪里是矮小,这才是真正的高啊!随着世界各地文化间的沟通,融合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可融合之路尚未成熟,很多人甚至误将融合当做一味地弃旧而学新。
这个世界,很大,先进,现代的东西多的让人眼花缭乱。
但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因学西以扬东,在融合大潮中找对方向,将璀璨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浩荡大潮卷着各种生硬袭来,嘈杂中,只有那陈寅恪的像和紫禁城,面潮而立,安静,坚决。
文化交融一位老师曾说过,她从外地来到上海生活,是被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所吸引。
如今,她几乎每周都会去参观各式各样的展览馆,或去东方艺术中心欣赏音乐、聆听讲座。
对于如今不少年轻人总是喜欢去看电影、去唱KTV等活动,她并不赞赏。
她说:“有空去看《麦兜》,还不如去参观美术馆之类的展馆,学习、感悟经历史沉淀的经典文化,城市内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若不好好利用,就太可惜了。
”我欣赏她的态度,但我觉得如果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就更好了。
我们爱看《麦兜》,可是,我们同样也爱看《南京!南京!》、《建国大业》。
我们爱去唱歌,可是,我们同样也喜欢去参观上海博物馆、科技馆。
上海的文化资源的确是丰富多彩的,好好利用资源并不是指厚此薄彼,而是对历史与现代兼顾。
若一座城市内,只有沉稳庄严的历史经典,而无活力四射的流行元素,这座城市的文化只能停止在过去,止步不前。
相反,若城市中只有一带而过的流行却无细细品味的经典,那么这座城市的容颜,也会显得较为轻浮。
只有流行与经典的相互交融,历史与现代的彼此渗透,才能使城市文化更具有勃勃生机。
就拿音乐来说吧,在古代,唱“阳春白雪”的人不过十几,而唱“下里巴人”的却有数千人。
放眼现在,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统一后的音乐,其影响力又岂是千人万人?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将东坡的一词《水调歌头》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几经后人翻唱,依旧经久不衰。
周杰伦的《青花瓷》将古代的瓷器艺术与如今流行的中国风式的音乐完美融合,这首歌更是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以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等中国民族音乐来表演的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传统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相结合,其新鲜的“视觉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昨日的经典可能成就了今天的流行,今日的流行又极有可能在明日升华为经典。
无法将流行与经典文化剥离,因为它们本就是一脉相承的。
在最近几次的语文课上,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有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现代化建筑,还在于上海还依然留有石库门和里弄这类富有历史韵味的老建筑。
那次语文课上,老师专门将他拍的一些石库门照片给我们看。
只可惜,照片中的石库门,有不少已经是断壁残垣,完整的房子已经所剩无几,只能模糊地看到那些青瓦灰墙上的花雕。
老师说,这些房子还没拆,也许是因为推土机还没到位。
真希望推土机永远不会到位,那么这石库门就可以永远的保留下来,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也就有了见证。
现代的城市建筑是需要历史建筑为依托,才可以展示出现代建筑的进步与卓越,而历史建筑业依然要现代建筑为对照,才更显出历史建筑的韵味与珍贵。
两者,缺一不可。
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不在于他们只是单纯的存在,而在于他们能够兼容并包,而人们也懂得多角度地去欣赏,不执著于一个方面。
这才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
过年文化的变迁与坚守只要城市化仍在进行,这种以过年回家、亲友团聚为主题的春节文化便将一直延续下去。
这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现代化最为直截了当的回应,也是对值得珍惜的传统价值的一种守护。
倘若连这种基本文化认同都丢了,现代化便会把每一个人碾压成碎片,人们自此将沦为茫茫人海中的一叶孤舟,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航线。
窗外漫天风雨,也许还飘着雪。
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鞭炮响,让深夜显得越发静寂。
年二十九了,有些人也许已经回到老家,有些人可能还在途中,随便找了个小旅馆住下,准备白天继续赶路。
从南方广东等地出发的十几万摩托车返乡团,这时候应该是最难捱的吧,家乡在望,可人已疲累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