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更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但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教师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指导不到位,现就朗读的重要性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教学落实到实处谈点意见。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一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文字。

朗读时,因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把“读、品、思、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如果教师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达到熟读精思,就能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二是培养语感,强化表达。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如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对文章语音、文字、词语等进行反复的品味琢磨后,进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自然地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着语感训练,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用大量时间进行朗读强化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规范拼音、准确读音,促使学生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
音标准、字正腔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促使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或创造性的无声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是再造意境,熏陶情感。

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再造意境,把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尽情展示出文句的生命力,使作者蕴藏于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浮出“水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利于情绪化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是提供示范,教方法。

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范读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等优点,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整体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较快的把握朗读感情基调,并从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模仿练习。

学生在“模仿、矫正、再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揣摩,便会逐步摸清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技巧。

二要创设情境,做铺垫。

如果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采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创设情境再现特定氛围,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化成具体事物形象,不仅可以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重难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自然在朗读中流露真情。

要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可控性强等优势,从图像、声音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情感;可用教学挂图、图片展示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引发与文本的情感沟通;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文中的情
境,激发朗读情感;可根据课文的风格特点,选用合适的乐曲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让学生轻声地随乐轻读,体验情感,配乐朗读,表达情感。

三要点评赏析,激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赏识教育用到朗读课堂上来,那就是点评激励。

在课堂上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亮点,并能用自己精彩的点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探索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朗读的乐趣,那将会产生强大的动力,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在点评激励中,除了注意在朗读技巧性、情感表达性、课文理解性等方面进行点评外,更要注意点评语言的设计,从而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性作用,增强自信的激励作用。

可抓住课堂生成,巧用比喻;可利用幽默话语,调节课堂气氛。

三、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要促使学生充分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作为教师,必须要通过有针对性地、科学的设置的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前充分朗读课文,使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精讲多练,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其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朗读的实践中来,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耳到),并保持协调一致,达到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要紧扣课文精细读。

在朗读指导中,必须紧扣文本内容进行指导。

可紧扣文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练系,弄清楚课文结构和组织材料等;可紧扣关键词,熟读深思,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等,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可提出思考要点,紧扣文章重点段落,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进行精读,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用重点带动全局的朗读效果。

三是课外拓展巩固读。

在拓展阅读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根据课本内容向相关名著延伸、向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延伸,是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相互补充;可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引导学生走进书的世界,达到使学生对朗读间接生趣的目的,提高其朗读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可引导学生一起走进优美的名篇,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总之,朗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它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个性张扬,促使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就不难实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