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桃之夭夭(1),灼灼其华(2)。
之子(3)于归(4),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5)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6)。
之子于归,宜(7)其家人。
题解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
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注释(1)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2)华:通“花”。
(3)之子:这位姑娘。
(4)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5)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
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6)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7)宜:和顺、亲善。
评析: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可见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1、木瓜:落叶灌木,又称“楙(茂mào)”,果实椭圆。
2、琼:赤玉,又是美玉的通称。
琚(居jū):佩玉名。
“琼琚”和下二章的“琼瑶”、“琼玖”都是泛指佩玉而言。
3、好:爱。
4、木桃:就是桃子,下章的“木李”也就是李子,为了和上章“木瓜”一律,所以加上“木”字。
5、瑶:美石,也就是次等的玉。
6、玖(久jiǔ):黑色的次等玉。
译文:她送我木瓜,我拿佩玉来报答。
不是来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
她送我鲜桃,我拿佩玉来还报。
不是来还报,表示和她长相好。
她送我李子,我拿佩玉做回礼。
不是做回礼,表示和她好到底。
评析:《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采葛彼采葛兮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②萧:植物名。
蒿的一种,即青蒿。
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
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评析:《王风·采葛》出自《诗经·国风·王风》,共三章,章三句,短小精悍,脍炙人口。
现代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他情人的思念。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用这种夸张之词形容他对情人的殷切思念,实是情至之语。
《论语》经典名句三十八条求学篇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2、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立志篇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品德篇7、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9、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
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0、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1、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讲解】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3、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环境都能发挥君子的作用)1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讲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会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勇于牺牲来成全仁。
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讲解】聪明的人不会疑惑,实行仁德的人会忧愁,真正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讲解】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
聪明智慧的人爱活跃,有仁德的人爱沉静。
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1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讲解】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讲解】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0、过而不改,是谓过已。
《论语·卫灵公》【讲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过错呢。
2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讲解】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
22、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2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处世篇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
2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2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
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
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2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
2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
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3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讲解】自古以来,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3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讲解】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讲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比喻要胜任工作,必须先学好本领。
3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论语·季氏》【讲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35、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讲解】见到自己应当做的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3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宪问》【讲解】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哲理篇3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讲解】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来得及改正。
38、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讲解】不求速成,不要图小利。
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先秦经典古文名句三十八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湛奥》)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10.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11.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1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1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1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1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6.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1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1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2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23.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2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2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