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计算教学的现状调查报告《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

相比较而言,老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的能力提了很多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而现在却很少提了。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

对老师来说,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教学出彩的地方,我们很少见到有计算教学的公开课。

不是老师们认为讲不明白,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了,一目了然,运算顺序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根本不用老师来教。

学生明明会算,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可就是错误不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教学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1、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

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

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

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

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及时优化。

在计算时,有的学生甚至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教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3、忽视口算练习有些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这样的口算水平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基于上面的分析,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算理的教学。

1 、充分运用学具,加强直观教学。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弱,抽象能力差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眼看一看,动耳听一听,调动各种感官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

例如学习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72÷6,学生很难理解6除不着1,2落下来,变成12继续除……教学时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竖式,在写的过程中与到一些困难,写出十位上商1以后不知道再如何去做,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小棒.拿出72根,每10根一捆,余两根.想办法把它平均分成6份.学生动手操作:7捆平均分成6份,每份1捆,余一捆,然后再怎么分呢?在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把一捆拆开与零的2根合在一起变成12根句能继续再分了,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兴致很高,这时及时回到问题:在竖式上如何表示呢”刚才的问题应仞而解.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

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我是这样做的:36+87,先让学生摆小棒,很快得出结论8捆加3捆是11捆,6+7是1捆零3根,1捆11捆合在一起全部得出123根.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竖式,先算十位得11,再算出个位以后不能直接写了,必须把十位的数字重新擦掉,再写上正确的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想个什么办法就不用这么麻烦呢?”学生讨论得出笔算加法计算法则的第三条:从个位算起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3、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则.计算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数域的扩大或计算中新的矛盾出现,它可以断地发展和充实。

二、注意算法多样化1、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计算。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大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标新立异。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放手。

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低估。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倡不同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创新的习惯。

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要遵循“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原则,避免让教师“画点”学生“连线”,教师“铺路”学生“爬山”,否则学生只能在封闭的预定轨道上运行。

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的创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保证适量练习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1.加强口算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

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

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

当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

(1)课前3——4分钟口算。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

可以直接笔答,即手头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

(2)进行针对性练习。

口算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46×37”等进位乘法,练习4×7+4,3×4+1等口算,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正确地进位。

2.加强课堂练习。

目前的数学课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教师才布置练习,导致练习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

(1)留有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

(2)提高练习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

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

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

其次,练习形式多样。

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

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

教材上的、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

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

第三,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回顾、分析、判断能力。

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

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

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

(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

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

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

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

教材上的、教师和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

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

(3)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如计算360÷25×4时,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360÷100=3.6,这是由于“25×4”这个强干扰因素的诱发,使学生忽略了运算的顺序造成错误。

一般来说,学生初次练习时发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

如果是多次重复的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

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

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