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课题: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最后一个部分。
这一节前两部分介绍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教科书在介绍物质的量时,直接说明它是个物理量,表示一定粒子的集合体,然后又直接给出
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是如何确定的,直观明了,强调应用。
然后提出化学反应有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要定量研究溶液中的反应,为了方便,引入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然后就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上看,本部分属于概念和基本技能,重点应该是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以及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将物质的量浓度运用于实验中,突出本章主题,也大幅度降低了化学计算的难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
3.会简单的实验误差分析。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概念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从实际引出概念的思想,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本质和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溶液配制实验,体会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学会反思、评价实验情况,提高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2.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在实践探究中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分析配制过程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小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步骤。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部分虽然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教学,但并不枯燥。
学生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已经能够体悟引入物质的量是为了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方便。
再从溶液的特点入手,自然而然的将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从而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接着就从概念入手,思考如何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此编排教材和设计教学,避开了繁杂的计算和枯燥的讲解,更利于学生在思考和操作中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演示实验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设计思想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创设科学研究情境,运用科学研究办法,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学设计思路为:
1.通过展示收集生活中的化验单和贴有标签的试剂瓶,引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通过配制100mL1.00mol/L NaCl溶液的过程的探讨、分析以及操作演示,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