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甘肃省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近年来,我省物流业发展步伐加快,特色服务方式增多,物流增加值对总收入贡献突出。
2017年,全省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680.4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省gdp的8.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8%,物流业已经成为我肃省支柱行业。
但也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物流业发展对我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区域战略,充分发挥甘肃区位优势,努力向西开放,积极融入中新南向通道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物流发展亟需提高在全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的时候,我省物流企业发展面临数量少,规模小、起点低、布局散的挑战。
我省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
传统、被动、单一的物流服务仍然普遍。
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少,行业龙头企业少,市场结构相对分散。
同时,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缺乏较为稳固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等战略联盟机制,很难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物流企业没有形成合力,缺乏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在工业品领域,大部分生产企业自建营销渠道或选择外包物流,缺乏专业化服务。
(二)物流体系建设亟需完善发达省份,物流设施日新月异,而我省现有的物流园、物流中心数量偏少、功能单一且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畅通的物流流通。
物流设施的建设缓慢、未成体系,难以形成高效的物流网络。
特别是农村流通网络还不健全,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
市场建设简单重复,规模小、类型单一。
城乡的农贸消费品市场均以日用品销售为主。
有些市场缺乏产业依托。
区域特色市场、专业市场不够,部分市场基础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差,影响了物流综合效应的发挥。
省内有些物流园区存在同质化现象,需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进行明确定位。
(三)物流服务亟需提升大部分物流企业服务内容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物流的专门知识,物流的统筹策划和精细化组织与管理能力都明显不足。
除了少数物流企业外,基本没有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智能仓储等高端物流服务起步较晚。
我省物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平台,先进物流技术、发达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极其有限,导致物流信息不畅,不对称。
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应用较少,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
(四)物流配套亟需健全甘肃省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仍处于大力发展阶段。
2017年底,全省公路密度路仅为31.29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国49.72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物流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城乡结合部或郊区,全省90%的仓库、80%的铁路专用线、60%的运输车辆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里,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重复布点,重复投资,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务流程跨行业、多元化的需要。
同时还缺乏支持社会化配送中心动作的综合物流系统,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需要,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五)物流人才亟需增加甘肃省物流专业的学历教育以大专高职为主,物流管理本科只有2家,且师资力量不足,毕业生数量有限。
社会职业培训力量相对薄弱且层次偏低,加之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我省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
据甘肃物流学会调查显示,省内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仅8%左右,90%以上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物流知识培训,物流专业人员不足1%,缺乏具有实践经验、战略指挥能力、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和管理队伍。
二、加快我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继续完善“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物流布局1.加强兰州物流组织中心建设。
以兰白两市为核心,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发挥兰州作为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枢纽节点和全国性商贸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兰州国际陆港打造铁路物流枢纽,继续组织开行西向中欧(亚)、南亚等国际班列和南向通道铁海联运国际班列,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国际货运班列编组站、兰州国家铁路一级物流基地和中欧国际班列进口商品回程班列集散中心,依托兰州国际空港打造航空物流枢纽,建设空港物流园和兰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大力发展国际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多式联运、商贸物流、区域分拨配送,建设兰州重要节点城市铁路国际班列物流平台,使兰白地区成为我省国际物流、产业物流和面向全省分拨配送的物流组织中心。
2.继续构建四大物流枢纽。
天水枢纽:依托天水国际陆港,发展装备制造和电子产品、特色农产品物流,打造聚集陇中、辐射陕川的商贸物流枢纽。
平庆枢纽:依托银西铁路,发展能源、煤化工、绿色农产品物流,打造聚集陇东、辐射宁陕的商贸物流节点。
金武枢纽:依托武威国际陆港,推动“天马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发展农产品、建材、木材、镍铜及加工品等产品物流,打造聚集河西走廊东端、辐射青海、内蒙古的商贸物流枢纽。
酒嘉枢纽:依托产业优势,发展金属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物流,打造聚集河西走廊西端、辐射新疆、内蒙古、青海的商贸物流枢纽。
在打造四大枢纽的同时,在省物流规划中增加甘肃(岷县)综合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3.构建五大商贸物流节点。
在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服务区域经济、满足居民生活的物流节点。
为了避免同质化建设,要配合当地产业发展,选择不同特色的物流发展方向。
张掖发挥绿洲经济优势,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发展国际物流。
陇南依托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基础,重点发展药材、特色农产品物流;发挥与我国西南地区联系的新通道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
定西依托农产品、中药材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特色农产品、医药、工业原材料物流。
临夏依托清真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清真食品、工业原材料物流。
甘南发挥农畜产业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物流,培育发展甘肃南部辐射“甘青川”三省交界的商贸物流。
4.谋划建设更多铁路。
加快建设酒额铁路,远期谋划酒泉至德令哈铁路,经格尔木,向成都、拉萨方向发展。
打通银川经庆阳到平凉、天水、陇南铁路,与成渝地区连通,经广西出海,扩大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力度。
5.推动枢纽全面创新。
鼓励有条件的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全自动化、“无人场站”、智能化仓储等现代物流设施,加强自动化控制、决策支持等管理技术以及场内无人驾驶智能卡车、自动导引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的应用,提升运输、仓储、搬运、分拣效率;提升枢纽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开放性,加强与腹地生产、流通、贸易等大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枢纽精准响应和感知市场能力;依托陆港枢纽,加快推进与周边区域要素禀赋相适应的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以向南开放为突破口,促进甘肃物流业发展1.推动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建设。
铁路运输方式,经**、贵州及广西北部湾港,海运至新加坡等东盟地区的铁海联运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建设,建立我省与**、广西、贵州对口部门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日常沟通、联系、协调等工作,实现我省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南向国际公路班车、兰渝班列常态运行,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推动“铁、公、空、海”等多种物流方式的无缝衔接。
2.加强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建设。
实现渝桂黔陇四省区市检验检疫部门间“通报、通检、通放”。
通过检验检疫e—ciq主干系统实现一次申报、全口径进出境货物数据信息共享。
对负面清单以外进出口货物实施“出口直放、进口直通”制度。
除废物原料、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大宗散装货物外,实施“进境口岸检疫、境内全程监控、出境直接核放”的监管模式,实现全流程可控化监管。
3.打造南向通道省级物流平台。
市场化整合有关物流企业,组建省级物流平台公司。
利用兰州、武威、天水国际陆港集散分拨、中转枢纽的功能和优势,打造“内引外联”的国际贸易平台。
支持兰州国际陆港继续组织发运中新南向国际货运试验班列,增加班列发运频次,积极与**、广西等省区市合作,进行多品种货源测试,掌握发运规律,实现关口畅通,共同推进中新南向通道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
4.支持农林企业及基地产销对接。
利用我省与东盟及我国**、广西、贵州等地农产品互补性强、比较优势突出的特点,构建以兰州为中心,以河西走廊为轴线,以陇东、陇南地区为支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格局。
鼓励和支持我省农产品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或参加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博览会、加大对我省的苹果、蔬菜、中药材、马铃薯、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及其制品的推介宣传力度,逐步培育和扩大我省出口企业及农产品品牌的影响。
(三)加快建立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1.加快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
以“共建丝路信息港、共享陆海大数据”为目标,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形成以甘肃为支点,面向中西亚、南亚、部分中东欧国家,服务西北的信息通信枢纽节点和特色信息服务业,打造丝绸之路信息产业生态圈。
2.规划建设全省商贸物流大数据中心。
立足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商贸物流(商务)数据交换平台,打造功能齐全、智慧互联的一站式商贸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实现省内、国内、境外物流信息共享,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促进农工商结合、物商融合、商商联合发展;推动商贸物流大数据中心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系统对接,推广绿色技术,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等逆向物流发展,创新发展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数据分析、信用评价等各类专业化、特色化增值服务。
3.推广应用商贸物流信息化技术。
引导商贸物流企业与丝绸之路信息港、省商贸物流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建设末端应用平台。
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加快普及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电射频(rfid)、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等信息技术,促进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销售商的全流程信息共享,提高商贸物流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顺应流通全渠道变革和平台经济发展趋势,探索发展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信贷金融等产业协调联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
4.深入发展电商+物流。
深化与电商大平台合作,大力培育本土电商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推进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级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三级电商公共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县乡两级全覆盖。
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对具备电商发展基本条件的县进行电商全覆盖。
依托我省苹果、蔬菜、中药材、马铃薯、枸杞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网货供应基地,提升快递物流整体发展水平。
支持专业商贸物流企业和各类市场,借助电子商务扩展交易渠道,升级交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