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巨大增长潜力;政策上,我国政府坚决鼓励物流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将运输和仓储功能外包的比例日益增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深刻的认识。
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这说明,我国物流活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活动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
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6041一是国际物流企业。
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
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这些企业依靠先进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地位,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2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
(1)2002年,我国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有19,000亿元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2001年的市场规模在400亿元人民币以上,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预计2003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在600-700亿元以上,整个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至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
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方面: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他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其次是中国公司面临着降低成本和关心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最后,我国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是刺激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
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
增值服务主要是货物拆拼箱,重新贴签/重新包装,包装/分类/并货/零部件配套,产品退货管理,组装/配件组装,测试和修理。
原因是:一方面,多于一半的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将内物流外包的计划;另一方面,企业认为我国缺少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商,再加上企业认为自己有条件把企业内物流做好。
在这种状况下,物流服务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只能局限在相对低利润的物流服务上,一直到客户愿意外包增值服务为止。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物流企业与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3)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4)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
他们还同时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3我国物流外包的需求状况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一。
(2)客户认为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同时,他们认为我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
这一结果同时证实了国内物流供应商同国际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协调效应。
(3)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少。
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
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外包时也十分谨慎。
(4)客户外包物流的原因。
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
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即服务能力;第二注重品牌声誉;第三注重网络覆盖率,然后注重较低的价格。
(5)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满意。
不满意最多的是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很差,信息反馈有限;互相之间沟通不顺畅,供方不了解需方的情况变化;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导致各地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等。
(6)客户外包第三方物流原材料供应将从现在的15%,增加到三年后的35%;生产商产品销售将从目前的略高于45%,增加到三年后的80%;分销商物流的外包将从目前的略高于25%,增加到近65%。
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很快,但面临一些共有的挑战,也存在各自的困难,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寻求合作,以提高服务能力。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基本上具有以下特点:(1)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
(2)目前我国与外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运营过程中,各有侧重。
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关注进出口物流,约占业务收入的70%,所以他们的服务客户98%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外国客户。
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更注重国内物流的商机,其收入占总收入88%,按调查企业分,56%为外国客户服务,44%为中国客户服务。
(3)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认为,吸引物流需求客户存在三大障碍,一是生产与流通企业有较大物流能力,物流外包就意味着裁员和资产出售;二是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三是对现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
(4)大多数国际的物流供应商正在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以获得迅速进入市场的机会,但迄今为止,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对等的本地合作伙伴。
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国内的物流供应商,尽管非常希望从国际的同行那里获得行业运作的知识及其国际网络,但并不愿意让国际的合作方在他们的市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
(5)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希望改善我国当前的物流发展环境。
我国的物流服务供应商认为缺乏物流人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国外供应商认为政府限制是首要挑战。
政策环境涉及到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行业标准等等。
(6)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普遍认为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获取利润并快速成长是一件很难的事。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首先从提供基础物流服务开始,展示他们有能力把这些服务做得最好,随后才开始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即使基础服务的利润率比较低,但只有通过把这些服务做好了,才能说服顾客外包更复杂的整合的供应链管理。
在一开始利润率较低的时期,应当避免过度投资,但应当购买一些必要的资产,以确保其对运营的控制和对客户的信誉度。
物流供应商还应当在那些潜在的高利润的并且与其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领域投资。
如何在这些方面合理平衡,做出明智的选择,将是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制胜的法宝二、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物流成本方面、周转速度方面以及产业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水平和效率方面都比较低。
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972吨公里,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指标分别为870吨公里和700吨公里。
我国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
仅以货运汽车的生产率水平为例,美国营运汽车的单车吨年产量约为66万吨公里,而中国这一指标仅为3万吨公里左右。
二是速度慢。
目前我国铁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仅46。
4公里左右,散装、集装箱等高效运输方式比重较低,装卸时间较长;公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也不足50公里;内河航运速度更低;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在3—6个月左右。
此外,根据调研及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许多商品总成本中,物流费用已占到20—40%,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上下,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铁路因能力不足,使相当数量的商品失去销售机会或无法保证企业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水运因运输组织方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许多产品失去了低价运输的途径。
2、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
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
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总1417期)。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投入,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
我国物流系统一般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
在仓储设施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仓库70%是普通平房仓库,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比例极低,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更少。
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而可视屏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采用。
在运输工具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运输车辆中,普通车辆占70%以上,而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头及特种运输车辆却很少。
物流企业开发和使用的物流信息软件,性能水平不高,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又与客户系统不兼容。
3.标准化建设滞后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
我国物流标准化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同时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
例如,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港口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