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课件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 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 释: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桃花源记》 (散文) 2、《归园田居》 (田园诗)
东晋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 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 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 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 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 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 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 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的五言律诗--《春望》。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 么?
诗中塑造了一 位怎样的诗人 形象?
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19
➢ 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 位面对春城败象, 心念国家兴衰,思 家恋亲,老泪纵横, 白发萧疏,忧心如 焚的诗人形象;是 感时恨别的形象, 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饮酒》《春望》 《雁 ❖ 陶渊明(365~427),字元 亮,私谥靖节。东晋时期著名 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 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 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 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 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 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 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 之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 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 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 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 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
颈联:叙事写景。偷袭敌人。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二
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 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 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攻其不 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易水”既表明交战的 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永 别勇士荆轲的场景历历如在目前,催人泪下。“声不 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 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 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 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 阵以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压、摧”
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 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 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 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 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 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颔联: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满”,勾画出
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 点明交战时间之长。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 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 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 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作者告诉我们,血 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 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 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 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品味“见”与“望”字哪个更贴切
❖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 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诗》
——元好问《论
“见”写出了诗 人看到南山美景 的随意自然,体 现作者心灵的自 由和惬意。而 “看”“望”是 有意而为之,与 恬淡闲适的心境 不符。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
伤心
使……惊 动
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 “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
仗工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 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 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 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 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 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 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 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 重要人物。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含屈 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 隐含屈原《离骚》:“欲少留此 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 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周 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 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 议论。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 现诗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愤懑)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 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这里,“星河”,即银河。意思是说,天 空连接着那象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 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象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 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象在银河中起舞一 样。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 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 潜意识所促使的。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它展 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滚滚银河、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这境界象 是个仙境,作者就是在这仙境中经历着的。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 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
三、“此中有真意” 你认为所谓“真意” 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人 应归化于自然,不 必有意追求生命以 外的东西。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 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 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 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 真谛。
一、“心远”指的是什么?流露出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远离官场的争权夺利和俗世。
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
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 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 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 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 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尾联: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主旨句)”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 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 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 “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 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 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资料: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 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 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 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 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 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 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 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合作探究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 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 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春望》 杜甫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写作背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 描写?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 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 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 “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 “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 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