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输血相关知识应知应会

临床输血相关知识应知应会

临床输血相关知识应知应会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
(一)输血申请前
1、做好输血前检查,进行ABO血型、RH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入院五项等输血前检查。

2、临床经治医师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

3、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直系亲属履行告知义务,征得病人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全名签字。

4、病人《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保存。

5、无直系亲属与相关人员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行政值班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保存。

(二)输血申请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

临床用全血或红细胞超过8U履行报批手续,需科室主任审核签名,经输血科负责人同意,报医务科批准方可申请备血,紧急及特殊输血除外。

2、为满足患者紧急输血需求,已经递交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用血科室可以电话申请输血,输血科人员详细记录,签名并存档备查。

临床输血申请人必须如实报告一下内容:申请
时间、申请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成分、血量、使用时间、申请人等。

3、手术预约时间改变或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申请输血的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应在血液出库前及时通知输血科,更改预约或取消申请。

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原输血申请单上记录并签名备查。

(三)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和诊断,核对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液标本。

2、输血患者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不得同时使用一个血样,应先进行血型鉴定,需要输血时再另外采集患者血样。

3、血样采集后,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临床输血申请单至少在输血前一天送输血科,紧急输血者除外。

(四)血液领取
临床用血科室应当由专人凭用血取血单领取临床用血。

领血时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核查合格后,双方签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血液一旦出库,不能再退。

(五)血液输注
1、输血开始前,由两名医护人员认真核查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记录,检查血液外观,核对血型、品种、规格及采集时间(有效期)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治疗,并将输血情况详细记入病例。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核对患者姓名、性
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交叉配血单相符,并再次核对血液后进行输注。

3、应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除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器管道外,严禁在血袋中添加任何药物。

输血器至少每12小时更换一次。

4、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重点监测以下几个阶段:开始输血前;开始输血后15分钟以内;输血过程中至少每小时一次;输血结束后4小时。

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5、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

6、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输血完毕后血袋由用血科室保存,至少在2-6℃冰箱中保存一天。

(六)特殊用血
1、大量输血:临床一次用血、备血量等于或超过8U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务处批准(紧急用血除外)。

紧急用血量8U,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2、RH阴性病人用血时,应当提前3天向输血科申请,以便于与市血站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调集相合的血液。

3、特殊情况下,如果输血科ABO和RhD同型血液的贮存量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或者血型难以鉴定或其他原因交叉配血阳性的患者需紧急输血,为保证紧急情况下的输血救治,可以非同型血液输注。

输注前输血科需告知临床医生患者实验室检测的情况,临床医生需告知病人或家属非同型输注的风险,并征得病人或直系亲属同意并签字,上报医院医务处备案后方可实施,并记录入病历。

(七)自体输血
1、术前自体采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2、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3、对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积极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

4、采集血液后工作人员必须在血袋立即注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急诊号、科室、病室、床号、采血量、采血日期、采血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