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
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一、美感的本质(一)美感的含义(教材p249)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观照、体验审美对象时所激起的兴感愉悦的感情状况和心理过程);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即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此外还有审美认知、审美兴趣、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判断等)。
审美心理学要研究的是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即广义的美感,但研究的核心和基础,还是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
(二)美学史上几种有关美感本质的看法1、唯心主义观点(教材p252)唯心主义美学家否认美感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审美对象,否认客观存在的美。
如①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存在于超然客观世界之上的理念(式)世界,因而只有少数人由于“神灵凭附”而陷入“迷狂”,才能观照到最高的美,才能产生美感。
才能“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世界里真正的美”。
(《文艺对话集》p125)②古罗马时期的美学家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的神秘主义,认为美作为理念(式)来自神性,即“太一”(即神,被他看作是宇宙的本源)。
只有抛弃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质世界的美,使灵魂进入神境,才能在神境中观照到理性美。
他说:“要观照这种美,我们就得向更高处上升,把感觉留在下界”。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p80)。
③18世纪英国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兹博里则提出美感来源于人的“内在感官”、“内在眼睛”,即后来的所谓“第六感官”即认为人生来就有审美能力,既否认了美感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否认了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
④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美感只能是主观的。
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美感就是每个人的不同的心的不同感受,它不是来自实践,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心,来自审美主体的趣味,即不同趣味的不同感受,与实践无关。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认为美是审美者“感情移入”的产物,美感“并不要有美的事物作为对象”,仅仅是对“自我的欣赏”,“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
(《论移情作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P43、44)从而否定了美感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此外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美感不是对实践中美的事物现象的认识,而是所谓主观的创造,美感就是直觉创造形象);德国19世纪美学家康德人类先天共有的、即先验的“心意状态”说,他认为:“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2、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教材p253)旧唯物主义美学家尽管承认客观世界的美,也肯定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但忽视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美感形成中能动作用,或者把美感等同于生理快感,无法认清美感的社会性根源。
如⑴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美感是客观事物的某些可感的属性所引起的五官的快感。
承认客观世界存在的美,承认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这是可取的、正确的,但把美感等同于快感,无疑否认了美感的社会性内容、理性内容。
19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动物与人一样同样具有美感,实际上也就是把美感等同于快感,犯了同样的错误。
⑵法国18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与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比起博克要进一步。
他们已经认识到美感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
而是通过感觉器官在对象上面看到了自己的本质或自己的生活而获得的愉悦。
费尔巴哈说:“人的本质是在对象上面向你显示出来的,对象是人的显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
不仅精神对象是这样,连感觉对象也是这样的。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第547页)。
肯定了通过感觉能从对象身上看到自己的本质,从而产生美感。
但问题在于,费尔巴哈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本质。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感是“美的事物在人的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于当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对于生物来说,畏惧死亡,厌弃僵死的一切,厌弃伤生的一切,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见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
导我们于欣然充满无私快感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
”(《美学论文选》第54页)。
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谓面对“亲爱的人”所产生的愉悦,以及发现“生的意味”“生的现象”所产生的美的享受,都是脱离社会性抽象地谈生活和生命。
当然也无法说清生命、生活的本质。
他和费尔巴哈一样都是人本主义者,更多的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看待人的本质,而不能从社会实践、社会性角度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
惟其如此,他们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感的本质问题。
(三)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教材p252)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感本质问题的看法是和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包含着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相应地,美感也是社会性的,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
综观马克思对美感本质问题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材p254):(马克思)首先,美感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前提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表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表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这就说明审美感受是以审美对象为前提的。
审美感受不是从主观意识中生发的,而是从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中引起的。
“人经过实践,在对象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了美;于是人也能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通过感觉直接观照这一本质力量,肯定这一本质力量,引起由衷的喜悦而获得美感。
正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样,美感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
”(教材p255)马克思一再强调从社会实践所改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直观人的本质力量,而审美对象就产生于这“对象世界”,属于这“对象世界”,也就是强调审美感受是审美对象引起的。
马克思还指出:“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手稿》)。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也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马恩选集》第2卷,第95页)这就科学地说明了一方面人通过改造、创造对象世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象来形成人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从对象身上“直观自身”观照人的本质力量。
其次,美感还依赖于主体的审美感官以及审美能力。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
在《手稿》马克思还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就告诉我们,审美感受既是客观世界、对象世界的能动反映的产物,也是主体审美感官、审美能力的产物。
审美感受既然既受制于对象世界,又受制于主体的审美感官和审美能力。
这就决定了审美感受一方面既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主观性、差异性。
第三,美感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观照,是一种直觉心理活动,具有理性的深度,是一种通过感性直觉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和领悟。
即马克思所讲的“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这就触及到了审美感受的特征。
它是一种审美观照。
它在直观形式中包含着理解,具有理性深度,它在直观形式中包含着理解。
社会的人的感觉不但可以直观对象的可感形式,而且可以从中辨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即辨识其中蕴含的特定意义。
既马克思所说的,“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
”(教材p256)这就提醒我们,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主观感受,具有显著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和摹写。
第四,人的社会实践,是形成这种感觉的最终根源。
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行程中,人们不断地能动地改变着外部自然界,使之逐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成为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们也不断改变着自身的自然,使之逐步成为体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然,即取得感受、认识、改造或协调外部自然界的能力,并使之日益完善。
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
社会的人的感觉能力,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社会的人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