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市的公共开放性空间董高翔(武汉大学建筑系 武汉430072)【摘 要】 本文主要论及公共开放性空间与绿色城市的概念,并结合武汉市东湖湖滨改造建设的实察,提出对绿色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的开发以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 公共开放空间 绿色城市 可持续性发展 引 言随着世界性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浪潮的掀起,“绿色”也随之进入人类生活领域蔚成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环境的建设。
正如1992年美国畅销书《濒临失衡的地球》(Earth in the Bal 2ance ,作者戈尔,美国副总统)中所言:“人类已成为自然界共同的建筑师”。
与此同时,建筑界似乎也面临着绿色城市建设的大革命。
实际上,早在19世纪,美国景观建筑师唐宁(Downing 1815~1852)就已指出城市的公共绿色空间的重要性,并提出“城市的公共绿地是城市的肺”的观点,而且得到了建筑界人士和公众的支持。
同时,西方城市设计建设者们也给世人留下不少公共绿色空间的不朽作品,如纽约市面积达830英亩(约332万平方米)的中央公园,波士顿市面积达50英亩(约20万平方米)的中央绿地,以及圣安东尼内城中圣安东尼河域生态、景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等。
笔者认为唐宁(Downing )先生谈到的观点实际上隐含有城市建设的两个概念:(1)公共开放空间;(2)绿色城市。
在当前绿色建筑设计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产生新的城市建设作品,应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
1 概念的浅析111 公共开放空间林奇教授曾描述过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可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内的户外区域。
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
”公共开放空间顾名思义,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公共可达性,即非少数人而是社会公众均可以方便地进入到达;开放性,即空间的非封闭性,应和周边环境区域相融通。
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有着重要作用: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有机组织城市空间与人的行为,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改善交通,提高防灾能力;改变城市面貌,体现都市风采;维护生态环境等。
112 绿色城市目前,国内外的不少学者对绿色城市体系的研究已取得可喜可贺的成就。
由于学科侧重点的不同,对绿色城市体系的明晰定义似乎还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前瞻性。
城市的自然生命系统应包括土地、空气、水域、太阳能等非生物系统和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要素。
绿色是生态系统的本色,是生命之色。
而绿色冠于建筑,冠于城市体系,正是意在将自然生命力赋予人类生活的城市空间。
绿色城市似乎比“山水园林城市”的含义更广泛,它应以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为原则,使城市建筑体系成为生物圈内能量与物质运动中的一份子,从而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和谐共存,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环境体系。
2 开发绿色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实践著名建筑师E 1D 1培根说,“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造成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的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以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公众感受到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他们需要在户外空间环境中去休息、交流、锻炼,或者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韵。
如何创造良好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总是成为现代城市建设者的工作重心之一。
2・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四川建筑 第21卷2期 200115近些年来,为了拥有城市公共空间,国内不少城市开始投资兴建城市广场。
市政广场、文化广场、交通广场等性质的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之一。
然而,单纯作为人造城市“客厅”性能的广场往往缺乏大自然的朴质和风韵。
随着城市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总想能在身边的空间内和大自然有真实的交融,他们想拥有更多的具有自然气息的城市公共空间。
水系是地形地貌的一种特殊形态,不仅是城市的风景线,也是城市的生命线。
水系使土壤湿润,润化空气,使植物生长茂盛,水系往往和城市绿化带相联系,可以防沙固尘、调节城市气候和区域小气候等,是维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臣,也是人们享有自然环境的好地方。
如今,城市的绿色水系环境已吸引了许多的人去开发和利用。
湖北省俗有“千湖之省”之称,其省会武汉同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除了系三镇于一体的长江,还有东湖、南湖、沙湖、莲花湖等大小湖泊交错点落在整个市区。
武汉市最大湖泊———东湖,水面面积达三十三平方公里,偎依于磨山、珞珈山,湖岸曲折,碧波荡漾,是市民、游客的好去处。
近年来,东湖开始大力进行综合治理,政府曾投资两亿多人民币进行污染处理,从整体看,无论自然生态的维护还是湖滨景观的建设都卓有成效。
湖滨许多区域都一改往日破、脏的景象,使人耳目一新。
笔者曾目睹实察近年来东湖沿滨的改造,尤其是从水果湖到风光村一带。
就开发湖滨环境使之成为可达性公共开放空间来说,笔者认为似乎还缺少一定的力度和远虑性。
211 不仅注重景观形式在环境设计中,其重点似乎仅仅在于景观形式上。
景观设计是进行环境规划的重点之一,而单纯求形式美,忽略了使用者的基本功能需求是不妥当的。
比如:湖边沿路设置不少石凳、木椅,方便行人休息和观赏湖景,实际上,它却和身边的人流、汽车的喧哗引起了动静两域的冲突,人们在使用这些设施时显得急噪和不安;设计中缺乏遮避性设置,从而使人们无法在烈日、雨、雪等特殊气候条件下得到安置,失去了在特殊条件下享用湖边环境的机会;缺乏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多方面的活动设施,大面积观赏性花坛、草坪占据了应有的宝贵的活动场地;缺乏一定的实质性近水性设施,人们不能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综合地去感受水滨自然环境等。
212 加强协调整体规划在环境建设中,几次出现改变最初施工完成后的成果,又重新进行局部规划设计,再重新施工的现象。
可见湖滨建设没有完善系统规划和相关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缺乏湖滨区域与城市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规划建设的整体性和远瞻性。
从外表上看,湖滨变美了,但湖滨环境的机能是否得到直正改善,市民群众是否从中得到了实惠?从总体上来说,湖滨环境似乎还是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开放性,市民公众享有自然环境的能力不强。
3 开发绿色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与展望在对开发城市绿色环境问题的认识上,武汉市东湖湖滨的改建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当“绿色城市”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时,笔者提倡,应合理开发自己的水系绿色自然环境———使之更多的成为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绿色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或居民点体系赖以维持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综合体。
只有充分地提高自然环境的效益,才能使城市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指出:“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界、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而合理开发、积极优化城市绿色环境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公众去热爱和关注城市的宏观环境,才能最终调动全城市以至全社会公众的维护自然、优化自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只有这样,绿色城市的发展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才会形成自然为人、人爱自然、人物共进的良性循环。
如何做到开发的合理性呢?311 合理的指导思想是建设绿色城市的前提合理规划是建设绿色城市,使城市人文景观环境符合生态学意义、充满自然性、富有文化内涵的前提。
3・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四川建筑 第21卷2期 200115在规模设计的指导思想上,应树立绿色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城市规划设计哲学观念,并将其贯彻于整个规划建设的始终。
昔日大连市若无“让老百姓出家门就能进花园”的人物和谐的哲学思想,张家港市若无“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价值信念……哪里有今天的都市新面貌?同时,我们提出空间设计规划的动态观,也就是将常规的三维规划法转变为四维规划法,将时间因子注于设计规划中。
这样,我们的作品就不会仅仅是某一时间段的产物,它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应该是将眼前矛盾和长远利益进行有机统一的结晶。
水系环境往往具有面域宽广、地形复杂、自然感强、生态因子集中等特点。
在规划设计时,应该顺应城市的宏观脉络,做好对整个水系自然环境的综合规划和水系小区域的规划。
我们在寻求公共开放性空间时,并不是一味地增加其可达性,过分的可达将会使人难以忍受,我们需要追求的是空间使用者最需的到达度,或者说是最适度的可达性。
比如,在水滨某一区域内,我们应增加其公共可达性(如建造一些多功能的湖滨广场,用以满足群体的多功能需求);而在某些水滨区域却应增加其私密性,以满足小团体或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的需求(如湖心小亭、小回廊、小凉塔,或者树荫下的小木椅却是某些单体使用者所向往的);有些水滨区域应加强景观建设,而有些区域却应加强功能需求建设,甚至在一定的区域内应保持天然自然而减少人工自然要素……这一切无疑都需要进行系统研究规划,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拟建。
312 更好服务于城市公众我们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公众。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建造的价值目标应指向对人文的关怀,即城市空间应更多地体现对使用者的文化精神生活的体谅。
台湾建筑学者王镇华先生在一篇介绍皖南店模村民居的短文中曾写道:“水边曲折的小街形成许多小角落,这些符合人性尺度的小空间异常重要。
因为有这样的空间才会产生你自己的独特经验,有你自己的故事;……才能活在较厚的感情生活里。
”从这些直白却极富哲理的对空间与人、与人的生活关系的描述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建筑空间活动的价值目标取向么?人们在使用城市建筑空间的过程中,总是依据自身的生活文化观念、情感和习俗等去感受它。
一个好的环境应支持有目标的行为,并与使用者的行为和感受相适应。
而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是整个城市公众,他们有着相对复杂化、多样化、以及其需求多元化等特点。
因此,我们在设计、建设时,应该深入调研,更多地去了解城市文化,了解人们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意向、感受以及他们对建设成果的评价。
这样才能建造出真正属于使用者———城市公众自己的空间来。
而许多设计者、建设者往往不注意或者不愿意去做这份有意义的工作,以至于我们的作品常常和现实相脱节。
要有系统的目标行为研究,或者让使用者本身加入一定程度的设计和决策过程,加强公众的参与性和议事性等,这些都应该受到管理者和设计建设者的高度重视。
313 加强法制政府、建设部门、专业人士的各项工作应规范化,制度应法律化,以免不合理的建设或重建,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城市空间的浪费,以及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
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我们在建设绿色城市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
而追求人本精神去优化城市绿色公共环境,无疑应是我们的重点目标之一,也是建设绿色城市的必然之取。
4 结束语笔者粗谈恳望之能以点及面,呼吁要建设具有美感、特色感、整体感的绿色城市空间,应以生态优先、整体优先为原则,以市民为城市的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