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复习纲要
一、冷战
1. 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 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北约”,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两极格局形成)
3. 产物:德国分裂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
1. 西欧:接受美国的援助,走联合之路(成立欧盟),发展经济
2. 美国:经济发展经历战后繁荣、速度放缓、新经济时代三个阶段
3. 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重视科技与自身调整,发展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苏联
1. 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2.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 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苏联分裂局势
4. 苏联解体:1991年
(二)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
四、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 亚洲:万隆会议的召开
2. 非洲:非洲年(1960年);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3. 拉丁美洲:古巴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
知识点1.“冷战”的发生
1. 含义:“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强烈;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表现
(1)政治: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推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经济: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来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知识点2.德国的分裂
1.“柏林危机”:1948年2月,美、英、法计划将占领区合并,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
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解除封锁。
2.德国分裂:1949年月,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
10月,苏占领区成立了民主德国。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知识点3.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成立了“北约”。
2.华约成立: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约”。
3.影响: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点1.欧洲的联合
1.背景: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与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于20世纪50年代初,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2.表现及意义:①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简你“欧共体”;“欧共体”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欧盟的成立降低了欧洲发生战争的危险,同时欧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2.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战后的繁荣:二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受挫: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再现繁荣: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崛起
(1)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成果: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知识点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概况: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2.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欧和日本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1)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启示: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知识点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
(1)成立:1949年,苏联同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互会的成立是针对美国推出的马歇尔计划。
(2)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取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控制各成员国。
2.中苏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知识点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概况:1964年,勃列涅夫开始执政。
他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评价:仍然没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苏联发展失衡: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苏联的一些重工业居世界首位,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知识点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概况: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影响:使社会动荡,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2.东欧剧变
(1)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严重问题;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0世纪80年代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表现: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后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
书记职务。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1991年底,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发生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历史原因:苏联在近70年的历史中,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在体制上有许多弊端,政策上也有错误。
②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解体。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根本原因:高度集中且日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启示
①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
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四、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知识点1.万隆会议
1.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2.万隆精神: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3.意义: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知识点2.“非洲年”
知识点3.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古巴人民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达的部分主权。
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