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坊子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王军【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已经学过了一个单元的小说,明确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写作目的,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
初步学会了对人物的分析和情节的梳理,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外,古代白话的文本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所以,字词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3.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节选,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范进中举》一文选自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的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当时的世态百相,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文中的人物刻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词,积累词汇。
二.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1.通读课文,划出自己生疏的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2.完成相关检测。
针对目标二:1.浏览课文,说出文中涉及的人物。
2.略读课文,按要求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一:识字词1.默读课文,划出自己生疏的字词,结合注释,利用词典,小组内解决。
2.检测:(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星宿()醉醺醺()紧攥()作揖()带挈()腆()侥()幸讳()绾()轩敞()桑梓()簇()拥啐()拙()病(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唯唯连声桑梓狗血喷头商酌不省人事环节二:知内容1. 浏览课文,看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并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
明确: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印象深刻的人物——范进、胡屠户2.(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与范进有关的内容;并从范进的角度,以范进中举前后为序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
明确:挨骂、卖鸡、发疯、挨打、受赠。
(2)用同样的方法,从胡屠户的角度进行概括。
明确:庆贺(辱骂)治疯病(打范进)受谢(接受范进的钱)(3)从刻画人物的角度看,范进和胡屠户为什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明确: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示例:胡屠户吃的醺醺的。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醺醺的”“横披”“腆”几个词语恰当地描画了胡屠户粗俗鄙劣的形象。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范进的中举改变了他在胡屠户心中的地位,由“现世宝”变成了“老爷”,是“天上的星宿”。
原来是任意辱骂,现在为了给范进治病要他打一巴掌,胡屠户却再三推辞,说天上的星宿打不得,充分表现了胡屠户的庸俗势利。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他嗜钱如命的本性。
)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体会描写方法的作用。
(重点)2.通过资料链接,理解范进中举喜极而悲的社会根源,从而体会到“喜剧”后面的悲剧性。
(难点)【评价任务】针对目标1:1.精读第5自然段,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
2. 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描写方法的作用。
针对目标2:1.相关资料链接。
2.思考范进中举后却发疯的原因。
3. 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
【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一:析人物1.阅读文章第5自然段,分析范进这一形象。
(1)范进确认自己中举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重点朗读以下部分,结合动作,读出惊讶、惊喜。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2)范进反复说的“好”,到底好在哪里呢?该片段中,范进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结合课文内容,看范进反复说的“好”,到底好在哪里。
提示:可以从吃、住、用、社会地位等方面思考。
明确:家庭地位提高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以及给范进的贺礼的变化,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的变化,胡屠户的心里的变化。
邻里关系改善了——中举前的冷落与中举后的热闹社会地位尊贵了——张乡绅送来了银子和房子物质生活丰富了——从此不缺银子小结:中举有这么多的“好处”,一个“好”字,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百相。
“噫!好!我中了!”从此再也不会被丈人任意辱骂了,再也不会缺吃少穿了,从此就有尊严了,有银子也有房子,还会有奴仆、有丫鬟,有人伺侯,有人巴结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将有了,这么多的好,让他不敢相信,于是疯了。
这里既有范进的惊喜,更有作者的叹息。
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给了当时的读书人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挤压,让太多的范进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2.概括本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范进的疯态的。
(作者用什么方法让范进的中举而疯给读者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明确: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拍、踹、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
拍手、笑等动作印证了他是喜极而疯,“我中了”则体现了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
侧面烘托——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
环节二:知手法1.作者用什么方法让范进的中举而疯给读者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明确:(1)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胡屠户等人的变化。
(2)夸张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胡屠户的动作,突出了一向对范进蛮横的胡屠户对范进的敬畏与巴结,写出了他的势利。
)2.细节描写也是本文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请分析归纳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示例:(1)……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
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2)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用“攥”“舒”“缩”“揣”四字,写出了胡屠户的见钱眼开和虚伪做作。
)环节三:明主题1.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发疯了?【资料助读】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明确: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
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弄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
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
2.结合课文中对范进的描写,你认为如果范进生活在今天,他会怎样?我们该怎样评价范进这个人?明确: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性格相关,也与这个人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
范进是本文的中心人物。
作者对他的描写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他悲苦辛酸的命运,一是他卑怯屈辱的性格。
这两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都同他热衷功名富贵却又长期落第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穷得绝粮断炊,连老婆和老母亲都不能养活,这便招致丈人胡屠户和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笑;而这遭人白眼的处境,又形成他自轻自贱、逆来顺受、“唯唯连声”那样怯儒、卑微和屈辱的性格。
他的性格反映出科举重压下落第文人的辛酸悲苦,他的命运体现着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命状态。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喜剧理由——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而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