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100分 60分钟)一、基础题(32分)1.指出加点字注音不全正确的一项()(2分)A.赍发(jī)玷辱(diàn) B.仓廒(ào) 庇祐(bì)C.掇开(duō)搠倒(shuò) D.喝彩(hè)自省(xǐng)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浑家刺配迤逦盘缠 B.伴当朔风髭须彤云C.顶礼沽酒消耗央浼 D.接风干碍碎穷身材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写到草屋崩坏时,林冲想:“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下面哪一项与人物思想不符()(2分)A.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没有什么反抗的意图。
B.说明林冲已无复仇之心,只求安稳地过日子,想待刑满后回东京与家人团聚。
C.说明林冲没有完全识破高俅、陆谦的毒计,仍然忍辱负重。
D.说明林冲安贫乐道,有长期看管草料场的想法。
4.雪景有不同的写法,作用也不同。
下面四段雪景的描写各属于哪一种。
(2分)(1)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竟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2)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4)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捶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
()A.从形状、规模的角度写,用以渲染环境的气氛,或造成某种特定氛围。
B.从视觉或听觉的角度写,用以表现人的感受或情感。
C.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写,用以衬托人的思想或情感。
D.从气势的角度写,用以提供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背景,或产生某种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5.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与上段文字相同的一项是()(2分)A.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B.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C.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苦笑,即目真视而有情。
D.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6.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3分)(1)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古义今义(2)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古义今义(3)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古义今义(4)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古义今义(5)有书在此古义今义(6)好歹结果了他古义今义7.古代的词有些被现代的词取代了。
在下面词后的括号内填上现代的词。
(3分)(1)市井()(2)央浼()(3)厮见()(4)端的()(5)赍发()(6)干碍()8.根据提示,填充下面表格中的空白。
(6分)序号A.篇名B.作者C.作者国别或时代D.篇幅E.作品中人物(1)《药》(2)拿侬(3)《林黛玉进贾府》(4)华连卡(5)陆虞候(6)佛来思节夫人二、课内阅读题(13分)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
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
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
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
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
”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
”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波浪线上的“三人”是指、、。
(3分)2.波浪线上说的“这条计”是指什么计?它“好”在什么地方?(2分)3.波浪线上“这件事”是指。
(2分)4.文中画线①至⑨上的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请分类归纳后,说说是凭什么判断出来的。
从中可看出,《水浒》在写人方面有什么特点?(3分)5.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三、拓展阅读题(15分)(一)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
”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
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口罗唣。
”(二)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
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
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
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
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这个便是计策。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1.解释下列词语。
(3分)(1)一了不说价:(2)好不君子相:(3)戴头识脸的:2.为什么“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又“去夺”,又“赶将去”?(2分)3.“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一句,为什么点明“从松林里”(2分)4.第(二)片段明说,用(一)片段暗写,暗写用了哪些手法?(2分)5.“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如果杨志一伙上去就买,吴用之计将全盘落空。
为什么吴用如此用计?(2分)6.杨志没有看出挑酒的汉子与贩枣的客人原是一伙,这说明什么?(2分)7.把用药的计策放在最后说明,有什么效果?(2分)四、高考模拟题(20分)书朱湘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
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
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
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
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
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
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
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
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
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像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
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红楼梦》、《水浒传》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
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
试想含意来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
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
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1.“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3分)2.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5分)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5分)4.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7分)五、创新作文题(30分)郭沫若曾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服装原本就是一种文明、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人所好。
”也许你有一件永远心仪的白衬衫;也许你有一条豪爽奔放的牛仔裤;也许你有一款可爱的马甲;也许你有一条飘逸的长裙;也许你有一双青春的皮鞋;也许你有一件抒情的针织衫;也许……中学生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无不展示着自己青春的个性和生命的活力,更是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
难怪有人说:读衣如禅!你说呢?要求:请以“感悟着装”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小少于800字。
答案一、1.B 点拨:“廒”读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