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理论与宗教的四次作业答案

民族理论与宗教的四次作业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参考答案要点一、解释题1、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

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

(错误)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

(对)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错误)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

(错误)三、论述题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2、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题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民族理论)。

2、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4、(宗教)问题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意义,它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

5、作为解决民族问题行动准则的(民族政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6、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概况三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构成了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7、《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全国(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地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8、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这一历史现象(客观规律、生存规律、发展规律、消亡规律)的学说。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原则、途径、方式)。

10、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特点相结合,逐步形成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处理民族问题的行动准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发展、实践)。

12、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阶级利益、国家安危、社会稳定、建设成败、民族兴衰)。

13、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教育、帮助各民族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

14、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看问题、唯物辩证看问题、理论与实际)的方法。

15、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16、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上千万的民族是(壮族)。

17、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18、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人)。

21、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人)。

22、被称为“热带植物之宫”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

23、我国被列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是(内蒙古)。

24、少数民族地区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是(宁夏银川平原)。

25、我国长绒棉、瓜果的重要生产基地是(新疆绿洲地区)。

26、内蒙古煤储量有2000多亿吨,占全国(第二位)。

27、在我国143个陆地边境县中,民族地区有(112个)。

28、在我国的边境线上,跨境而居的民族有(30多个)。

29、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始于(秦朝),是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形成的。

30、匈奴于(公元前209年)统一蒙古高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的奴隶制政权。

作业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测试题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B)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C)A、民族矛盾B、民族的社会原因C、民族差异D、民族交往3、(B)族的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之一。

A、土家B、水C、苗D、布依4、广西壮族自治区域自治区成立于(A)年A、1958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5、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2分。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BCD)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CD)A、问题越来越多B、矛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3、民族平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由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它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民族平等在实践中具有(BD )A、民族性B、时代性C、文化性D、阶级性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BCD)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5、西部大开发地理范围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即,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ABCD)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

3、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总原则.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民族平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真实,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5、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四、简答题1、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答:(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分)(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分)。

(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分)。

(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

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分)。

(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

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分)。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1分)胡锦涛(1分)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2分)团结、(2分)互助、(2分)和谐(2分)的民族关系。

3、为什么说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答: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汇合,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2)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

每题15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答:(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①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

②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④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①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