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的三种范式第一种范式:二者兼顾,辩证统一两个对立面统一在一起时要注意前提条件特别注意学习范文中每一段的开头,即过渡句竞争与人情高三(10)林翔诚如费孝通所言:“中国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中国人常以人情亲疏为界构建起一个又一个圈子,而这种只以人情为先的“圈子情结”却在逐渐伤害一个社会的合理竞争机制,成为社会难以剜去的痼疾。
当下,有多少特权人士倚仗着他们的人情,以圈子为踏板,侵占那些本该通过公平竞争获取的社会资源,直接越过了竞争拼搏的过程。
而等到特权人士成长到足以施予他人人情时,便周而复始,以至于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网络,盘剥资源。
长此以往,社会公平必将失衡,而缺乏真正竞争推动的社会又谈何发展?(反面一:只讲人情,损害竞争公平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竞争与人情不可兼容,在竞争中必须舍弃人情呢?实则不然。
一个只遵循胜败之分而抹灭人情的竞争体制,势必会演变成一个残酷的、趋利的筛选机器。
而挣扎于其中的人们在单纯利益胜败驱动下,不免会变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到那时,所有温情、人性也会被利益所轧压,社会也将成为逐利者的狂欢场。
(反面二:只顾竞争,忽略人情)因此,真正合理的竞争体制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滥施人情破坏公平,注重合理竞争而不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得出论点:应结合二者)在竞争中不忘人情,在人情中推动竞争。
恰如爱因斯坦和玻尔,每每相遇便互不相让、争个面红耳赤,却又能在抛开学术分歧后畅谈几天几夜;又如那针锋相对的伽伐尼和伏打,在唇齿相讥后却是善意地指出对方的失误,甚至在功成名就之时最感谢的亦是对方。
(正面事例)那种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亦师亦友的伟大情感,正是伟大成就诞生的催化剂;那种惺惺相惜的人情,纯真得不夹杂一丝功利,化作争论、劝诫,帮助推动了竞争的进程,成就了辉煌。
恰如休谟所言:“高尚的竞争是一切才能的来源。
”竞争的重要性不言而谕,而只有饱含人情、不以利益为先的竞争,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②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为维护正义而怒高三(12)袁小杰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快意恩仇的情感宣泄方式固然十分畅快,然而这种行为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却有待商榷。
我们所提倡的生气应是在出于我们心中对正义的捍卫和坚守。
(提出论点:生气与否应该看事件是否关乎正义。
)当正义被挑衅、道德被亵渎时,我们不能再沉默,而应该在沉默中爆发,挺身而出,表达出我们心中的怒气和不平;而当面对别人无伤大雅的失误时,我们不能揪住不放,甚至大发雷霆,应当以宽容的态度,一笑而过。
(辩证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
结合二者时应注意条件设置)当有人破坏社会治安,做出有害人民的行为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愤怒。
这种愤怒出于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和期望。
若是此时还不拍案而起,厉声呵斥,那么那些为恶者必将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此时不生气,是对恶行的放纵和滋长。
正如萨特所说:“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
”真正在内心保有正义的人不允许自己沦为可耻的同谋者。
(正面一:面对不正义之举,应当生气。
)而对于别人的无心之失,我们则不必小题大做,施以怒火。
俗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对于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动辄发怒会让别人远离自己,更会让自己身心憔悴。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诚哉斯言,康德这句话道出了人与人交往的准则是不必对他人的过失生气。
(正面二:面对他人无心之失,不该生气。
)因而,我们是否要生气应取决于事件是否关乎道义。
鲁迅对国人的麻木不仁是“怒其不争”,饱含他对国人的爱,正是爱之深,也能责之切。
当代的中国同样需要一些愤青,在面对不正义时,可以怒而痛斥。
反观当下,一些人对于不正义、伤害国人身心健康的事视而不见,一味姑息养奸,没有丝毫的公共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推其原因,是他们心灵的冷漠,认为事不关己,本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个人主义生活,却不知道他也是社会的一份子。
社会是每个人的社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龙应台曾说:“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关系。
”的确,我们要以满腔的责任意识,保护我们的社会。
(反面论证:该生气时却不生气的危害和后果。
)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这个社会倾注多一些的关注。
面对不正义应当挺身而出,批判这些恶的事物,让这个社会可以运行得更加美好和谐。
作文题: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
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为人处世,和而不同2013届高三(9)班陈宜山石棱角分明,血性方刚,展现了自然的粗犷,却与世俗格格不入,不食人间烟火,只能永远孤独地待在山中;卵石肌理莹润,脱胎换骨,装点了人们的生活,却已迷失了本心,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为人处世既不可如山石般孤高尖锐,亦不能如卵石般过于世故圆滑。
只有在坚守自己的原则下,与他人和谐相处,融入社会,做到和而不同,才能真正成就自我。
(分析材料,提出论点:和而不同,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融入社会。
)物过刚则易折,倘若只一味刚强,将接近自己的人都划得伤痕累累,那只会与他人疏离,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评价项羽:“欲以力征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至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项羽就如山石般过于刚强,征天下仅凭一股血性,不懂自省,没有听从范增的直谏,最终只能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将天下拱手让于刘邦的下场。
(反面一:棱角太过分明会怎样)当然,如若过分圆滑,容易变得没有原则、摇摆不定,进而迷失自我,走向另一种极端。
清代的张廷玉便是这样一个活宝。
他对能吏称好,对庸吏也称好,对胸怀坦荡者称好,对奸佞之徒也称好,在生活中遇事惯于“和稀泥”,不能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自己的立场。
他“和颜悦色”的面容,只能反光呈现出接近他的人的相貌。
这样无原则的左右逢源、一味叫好的人,一旦受到重用,必然殃及整个社会。
(反面二:圆滑无原则会怎样)因此,为人处世既不能粗暴地排除异己,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应该在不破坏和谐的条件下相互交流沟通,与自己的原则相符,就虚心采纳,与原则相悖,则婉言却之。
(论点:统一二者)回想当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不正是这种思想的充分体现吗?中国自有中国的原则,无条件地妥协,屈服于国,只会使主权受侵犯,利益受损。
但如果针锋相对,毫不退让,只会使矛盾激化,陷入孤立无援,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谋求共同的观点,允许差异的存在,又能不移根本的原则,岂非成两全之美?(正面事例)认同绝非苟同,坚守绝非死守。
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总结)作文题:壁上挂着寒暑计。
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上升。
没有差错。
人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
一天,它怀疑自己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温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
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
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它决定了这样的自我尊重,不再留意着外面的温度了。
它在墙壁上自由行动。
于是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
随心而不逾矩2013届高三(9)班陈宜孔夫子有云:“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随心所欲,听从心灵的召唤,方能体会自由的无上快乐;不逾矩,绝不跨越法与德的底线,担负起肩上的责任,才可对社会有所进益。
可叹那摔碎躯体的寒暑计,不懂得随心而不逾矩的大智慧,在本该循规蹈矩的日子里质疑人生的意义,而后一味追求自由,肆意妄为,不循规矩的它终于化为粉末。
(引材料,提出论点。
)由是观之,人在追求自我、享受自由带来的福泽之时,亦不可违反这个世界的法则,触及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逾越规矩,为所欲为。
(统一二者,给“随心所欲”设置前提)随心所欲,忽略这个世界的规则,社会将会自由泛滥,乱了章法。
美国向来是个标榜自由的国度,殊不知,每年有三万美国人死在这持枪的自由之上。
正是政府的放任,公民过度的自由感,致使一些人涉足法律的禁地,夺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这样的“自由”带来的只是如寒暑计一般破碎的后果。
(反面一:如果随心所欲却逾越规矩会怎样)而如果一味循规蹈矩却不随心,人就可能迷失自我,变成麻木地行走于钢铁丛林的行尸走肉。
正如那些选专业时对父母惟命是从、毫无主见的大学生,又如那工作时对上司言听计从的上班族,他们皆过着单调无趣、千篇一律的生活。
在他们回首往事时,竟无法寻得丝毫自己的影子,最终庸碌一生,何其悲哉!(反面二:如果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会怎样)人生于世,既要保持独立的自我,适当地放纵,又应当坚持自律,不逾越规矩。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积极地陶冶情操,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让灵魂随之升华,心灵与之净化,自然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总结:所以,既要随心,又要守矩)如物理学家谢希德这样为祖国科学事业日夜操劳的学者,却也爱好广泛,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不忘心灵的召唤。
她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自由的生活态度,成就了她既有独立人格、又不荒废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的卓尔不群。
(正面事例,注意论证及点题。
)向往自由,追求自我,是人性的终极梦想;承担责任,遵循法度,是社会的基本要求。
唯有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拥有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种范式:偏重其中一方论证在第二段或倒数第二段写作提升(即“当然”段),以完善观点心要在焉2013届高三(9)班曾思慜、陈谢全古语云:“非学无以方才,非静无以致学。
”只有静下心来,让心沉浸在自己热衷的事业上,摒弃欲望,一心一意投入其中,方可创下惊人的业绩。
正如钱钟书一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论外界如何波涛汹涌,他始终波澜不惊,将心思放在《管锥篇》的编著上,埋头做学问,终使“钱学”兴起,为世界文化增添光彩的一笔。
莫言说:“做文学要心无旁骛,把心埋于文学的泥土中,才能在文坛中开出一朵朵璀璨的奇葩。
”莫言把心放在文学的泥土中,悉心浇灌培育。
正因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全身心投入在文学创作上,他才能在诺贝尔奖坛上开出光彩耀眼的奇葩。
钱钟书与莫言的心都扑在了文学研究和创作上,他们的全心全意推动了文学,攀上一个又一个巅峰。
苏子有道:“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只有将心放在专注的事业上,才不会被外物左右。
假如戴摩西尼耐不住寂寞,外出游玩,而不是剃个阴阳头,将心放在练习演说之上,他又如何成为优秀的大演说家?假如雨果游手好闲,不把衣物锁进衣柜,不将心思放在写作之上,又如何能在五个月内完成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假如居里夫人沉迷于自己柔美的秀发、姣好的容颜,而不是将心放在科学研究事业上,任凭酸碱啃蚀她的双手,任凭烟雾吹皱她的容颜,又怎会成为世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他们的心有所止、心在焉,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