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表·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威”“扬武”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6分)(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6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8分)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理……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6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6分)(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 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4分)(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6分)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
……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
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5分)(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5分)参考答案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材料中的“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即战国时期的改革,“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即“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商人和学者……多余”可知“重农抑商”,由此可判定为法家主张。
答案:D10.解析:材料中“三省长官为相”,使相权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品阶较低的官员便于皇帝控制,由此可知选B。
答案:B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中“纺织花布,以自衣被”可知属于家庭手工业,“…须织工,…鬻于乡市…布贾贩…”可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①④在材料中未有体现。
故选B。
答案:B12.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官僚…扩大”,即一职多官,“文人…膨胀”即重用文臣,“印刷术…”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主动权”即剥夺武将的军权,由此可判定为宋朝。
答案:C13.解析:A项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排除,B、C属于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因素,不是影响,D项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近代政治民主化扫除了障碍。
故选D。
答案:D14.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中国为了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此提出了此原则。
B、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A15.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所谓“共通之处”就是二者的共同点。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属于启蒙运动,不属于宗教改革,故可排除B、C、D,选A。
答案:A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的“应看做…更广泛的火山…喷发口”的意思即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故选C。
A、B、D选项与题干意思不相符合。
答案:C28.解析:本题以“个人经历和思想带有时代印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的时代背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
第(2)问依据材料中的“…非标本并治焉…”“不为其标,则无以救…”“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等信息可归纳概括其主张。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国外列强侵略,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属于比较型题目,依据所学知识从路线、所有制形式、经济模式三个角度作答即可。
第(2)问的判断关键是材料中“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即指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从新政的内容里面举例作答。
第(3)问的认识,从两种模式对两国所产生的作用方面回答。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35.解析:第(1)问中的社会转型是指商鞅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孝文帝改革由落后的游牧民族向先进的汉族封建社会转型,联系教材知识即可作答。
第(2)问的前一问可从二者改革的内容进行归纳:商鞅变法主要是废除旧制度创立新的制度,而孝文帝主要向先进的汉族地主学习新制度。
后一问从二者的作用中概括。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36.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分析、概括能力。
第(1)问注意材料中几个关键词“泯”“和”“调”“速建”“迎天机”“亦协”总结概况即可。
第(2)问结合所学列举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的史实。
答案:(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