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证据理论课件
5. 概率分配函数的正交和
定义4 :设M1和M2是两个概率分配函数,则其正交 和M= M1 ⊕M2为 M(Φ)=0 M(A)=K-1×∑M1(x)×M2(y)
x∩y=A
其中: K=1-∑M1(x)×M2(y)=∑M1(x)×M2(y)
x∩y=Φ x∩y≠Φ
如果K≠0,则正交和M也是一个概率分配函数;如果 K=0,则不存在正交和M,称M1 与M2矛盾。
A∩B≠Φ
4. 信任函数与似然函数的关系
Pl(A)≥Bel(A)
证明: ∵ Bel(A)十Bel(¬A)=ΣM(B)+ΣM(C)
B⊆A C⊆¬A
≤ΣM(E)=1
E⊆D
∴Pl(A)-Bel(A)=1-Bel(¬A)一Bel(A) =1-(Bel(¬A)+Bel(A)) ≥0 ∴ Pl(A)≥Bel(A)
证据理论
证据理论是由德普斯特(A.P.Dempster)首先提出,并由沙佛 (G.Shafer)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处理不确定性的理论,因此又称为 D-S理论。 证据理论与Bayes理论区别: Bayes理论: 需要有统一的识别框架、完整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知识, 只能将概率 分派函数指定给完备的互不包含的假设, 证据理论: 用先验概率分派函数去获得后验的证据区间,证据区间量化了命题的可 信程度。可将证据分派给假设或命题, 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即 证据既可指定给互不相容的命题,也可指定给相互重叠、非互不相容的 命题。 证据理论满足比概率论更弱的公理系统,当概率值已知时,证据理论就 变成了概率论。
如果有n条知识都支持同一结论H,则用公式
M=M1⊕M2⊕…⊕Mn 对M1,M2,…,Mn求其正交和,从而得到H的概率分配函 数M。
(2)求出Bel(H),Pl(H)及f(H)
其中:
n
Bel(H)=ΣM({hi})
i=1
Pl(H)=1-Bel(¬H)
f (H)=Bel(H)+|H| ×[Pl(H)-Bel(H)] |D|
定义5 :设M1,M2,……,Mn是n个概率分配函数, 则其正交和M=M1⊕M2⊕……⊕Mn为 M(Φ)=0 M(A)=K-1×∑ ∏ Mi(Ai)
∩Ai =A
1<i<n
其中:
K= ∑ ∏ Mi(Ai)
∩Ai≠Φ 1<i<n
例:设D={黑,白},且
M1({黑},{白},{黑,白},Φ)=(0.3,0.5,0.2,0) M2({黑},{白},{黑,白},Φ)=(0.6,0.3,0.1,0)
i=1
3. 证据不确定性的表示
不确定性证据E的确定性用CER(E)表示。
对于初始证据,其确定性一般由用户给出; 对于用前面推理所得结论作为当前推理的证 据,其确定性由推理得到。CER(E)的取 值范围为[0,1],即
0≤CER(E)≤1
4. 组合证据不确定性的算法
当组合证据是多个证据的合取时,即
二. 一个具体的不确定性推理模型
信任函数Bel(A)和似然函数Pl(A)分别 表示对命题A信任程度的下限与上限, 两元 组(Bel(A),Pl(A))表示证据的不确定 性,不确定性知识用Bel和Pl分别表示规则强 度的下限与上限。 在此表示的基础上建立相 应的不确定性推理模型。 由于信任函数与似 然函数都是在概率分配函数的基础上定义的, 因而随着概率分配函数的定义不同,将会产 生不同的应用模型。
i=1
M2(D)+M1(D)x M2({si})]
定义6 :命题A的类概率函数为
f(A)=Bel(A)+|D| ×[Pl(A)一Bel(A)] 其中,|A丨和|D|分别是A及D中元素的个数。 f(A)具有如下性质: (1)Σf({si})=1
i=1 n
|A|
(2)对任何A⊆D,有 Bel(A)≤f(A)≤Pl(A) f(¬A)=1 - f(A) 由以上性质可得到如下推论: (1)f(Φ)=0 (2)f(D)=1 (3)对任何A⊆D,有 0≤f(A)≤1
2. 知识不确定性的表示
在该模型中,不确定性知识用如下形式的产生式规则表示: IF E THEN H={h1,h2,…,hn} CF={c1,c2,…,Cn} 其中: (1)E为前提条件,它既可以是简单条件,也可以是用 AND或OR连接起来的复合条件。 (2)H是结论,它用样本空间中的子集表示,h1,h2,…, hn 是该子集中的元素。 (3)CF是可信度因子,用集合形式表示,其中ci用来指出 hi(i=1,2,…,n)的可信度,ci与hi一一对应。Ci 应满足如下条件: ci≥0 i=1,2,…,n Σci≤1
由于Bel(A)表示对A为真的信任程度,Pl(A)表示对A为非假的信任程度,因 此可分别称Bel(A)和Pl(A)为对A信任程度的下限与上限,记为 A(Bel(A), Pl(A)) 0 1 (1,1)—A为真。 Bel Pl (0,0)—A为假。 确知 未知 确知 (0,1)—对A一无所知,单位元。 为真 为假 Pl(A)-Bel(A) —对A不知道的程度。 下面用例子进一步说明下限与上限的意义: A(0.25,1):由于Bel(A)=0.25,说明对A为真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信任度 为0.25;另外,由于Bel(¬A)=1-Pl(A)=0,说明对¬A不信任。所以A (0.25,1)表示对A为真有0.25的信任度。 A(0,0.85):由于Bel(A)=0,而Bel(¬A)=1一Pl(A)=1-0.85= 0.15,所以A(0,0.85)表示对A为假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信任度为0.15。 A(0.25,0.85):由于Bel(A)=0.25,说明对A为真有0.25的信任度;由于 Bel(¬A)=1-0.85=0.15,说明对A为假有0.15的信任度。所以A(0.25, 0.85)表示对A为真的信任度比对A为假的信任度稍高一些。
2. 信任函数
定义2 :命题的信任函数Bel:2D→[0,1],且 Bel(A)=ΣM(B)对所有的A⊆D
B⊆A
其中2D表示D的所有子集。 Bel函数又称为下限函数,Bel(A)表示对命题A 为真的信任程度。 由信任函数及概率分配函数的定义推出: Bel(Φ)=M(Φ)=0 Bel(D)=ΣM(B)=1
E=E1 AND E2 AND … AND En
则E的确定性CER(E)为:
CER(E)=min{CER(El),CER(E2), …,CER(En)}
当组合证据是多个证据的析取时,即
E=El OR E2 OR … OR En
则E的确定性CER(E)为
CER(E)=max{CER(El),CER(E2), …,CER(En)}
1. 概率分配函数
设D为样本空间,领域内的命题都用D的 子集表示,则概率分配函数定义如下: 定义1: 设函数M:2D→[0,1],且满足 M(Φ)=0 ΣM(A)=1
A⊆D
则称M是2D上的概率分配函数,M(A)称为 A的基本概率数。
说明 : 1. 设样本空间D中有n个元素,则D中子集的个数为 2n个,定义中的2D就是表示这些子集的。 2. 概率分配函数的作用是把D的任意一个子集A都映 射为[0,1]上的一个数M(A)。当A⊂D时,M (A)表示对相应命题的精确信任度。实际上就是 对D的各个子集进行信任分配,M(A)表示分配 给A的那一部分。当A由多个元素组成时,M(A)不 包括对A的子集的精确信任度,而且也不知道该对 它如何进行分配。当A=D时,M(A)是对D的各 子集进行信任分配后剩下的部分,它表示不知道 该对这部分如何进行分配。 定义:若A⊆D则M(A)≠0,称A为M的一个焦元。 3. 概率分配函数不是概率。
D-S理论
一.
基本理论 一个具体的不确定性推理模型
举例 小结
二.
三.
四.
一.基本理论
设D是变量x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且D中 的元素是互斥的,在任一时刻x都取且只能取 D中的某一个元素为值,则称D为x的样本空 间,也称D为辨别框 。在证据理论中,D的 任何一个子集A都对应于一个关于x的命题, 称该命题为“x的值在A中”。 引入三个函数:概率分配函数,信任函数 及似然函数等概念。
由该概率分配函数的定义,可把概率分配函
数M1与M2的正交和简化为 M({si})=K-1×[Ml({si})×M2({si})+
M1({si})×M2(D)+M1(D)×M2({si})] 其中,K可由下式计算: K=M1(D)×M2(D)+
n
Σ[M1({si})×M2({si})+M1({si})×
1. 概率分配函数与类概率函数
样本空间D={s1,s2,…,sn}上的概率分配函数按如 下要求定义: (1)M({si})≥0 对任何si∈D
(2)ΣM({si})≤1
i=l
n
(3)M(D)=1-ΣM({si})
i=1
n
(4)当A⊂D且|A|>1或|A|=0时,M(A)=0 其中,|A|表示命题A对应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B⊆D
3. 似然函数
定义3: 似然函数Pl:2D→[0,1],且 Pl(A)=1一Bel(¬A) 其中A⊆D 似然函数的含义:由于Bel(A)表示对A为 真的信任程度,所以Bel(¬A)就表示对非A为 真,即A为假的信任程度,由此可推出Pl(A) 表示对A为非假的信任程度。 似然函数又称为不可驳斥函数或上限函数。
=Bel(H)+ |D| ×M(D)
|H|
(3)按如下公式求出H的确定性CER(H)
CER(H)=MD(H/E’)×f(H)
其中
MD(H/E’)是知识的前提条件与相应证据E’的匹配度,定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