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摘要:作为旅游活动三大要素之一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人文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

挖掘长株潭人文旅游资源内涵,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将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资源整合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旅游业的中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齐全的基础设施。

在长株潭城市群(以下简称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是重要部分。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中,明确将休闲旅游产业和红色旅游工程列为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重点[1]。

一、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长株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集名城、名山、名水、名陵、名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种类多、品味高、综合性强,形成了可供观光游览、朝拜祭祀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和集中地,有“楚汉名城”和“革命摇篮”之称。

长沙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古物主要有:宋代四大书院的岳麓书院,西汉马王堆古墓女尸,三国孙吴纪念简牍,湖南省博物馆等。

还有刘少奇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和世界之窗、海底世界等文化主题公园。

株洲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的农耕文化。

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炎帝陵、云阳山、醴陵李立三故居、醴陵红官窑等,还有株洲工业园等工业旅游资源。

湘潭韶山是伟人毛主席的故乡,一直以其独特的政治特色成为世人关注和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湘潭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韶山景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隐山、彭德怀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等。

从整体上看,长株潭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类型多样,内容齐全,同时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具有互补性。

二、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旅游观光。

2008年,长株潭旅游景区的游客总量达到5081.92万人次,占湖南省游客总量的39.96%。

同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3.65亿元,占湖南省旅游总收入的48.67%,其中长沙、株洲、湘潭的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3000.98亿元、909.5亿元、654.76亿元,各占其城市地方生产总值的10.00%、5.34%及6.85%,是名符其实的湖南旅游产业中心[2]。

虽然株洲、湘潭近年来在接待游客人数以及旅游收入方面的增速增长较快,但是由于起点较低,与长沙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而且长株潭区域旅游规划尚有欠缺,致使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时缺乏相应的合作与协调,从而导致一些恶性竞争的局面。

在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环境下,各种形态的资源因素正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化着,但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缺乏
旅游目的地形象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本体感知[3],所以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可以提升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印象,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长株潭旅游资源丰富,但品牌形象较弱,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城市形象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旅游产品构成体系中,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形象塑造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区域品牌优势。

(二)旅游产品重复开发,结构单一,开发力度不够
除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等传统产品开发较好外,长株潭其他相关旅游产品,如休闲度假旅游、购物旅游、节庆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发展仍然较慢。

其主要旅游线路都是传统而经典的旅游线路,多年来没有大的发展和改进。

因此,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创新。

(三)区域间配合不足,存在行政壁垒
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长株潭在旅游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着条块分割,在旅游资源上也存在分割管理,难以以市场为主导来进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没有体现区域旅游优势。

目前,长株潭跨地区的旅游规划仍有欠缺,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相应的合作与协调,这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区域规划(2008~2020年)是不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既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4]。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的产业,而且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有效增强长株潭旅游业的竞争力,减少经营风险,有必要对长株潭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三、长株潭城市群人文旅游资源整合的政策建议
(一)区域旅游品牌的整合
1.打破行政壁垒,做好区域旅游相关规划与开发。

立足全局高起点、高立意、高水平的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是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依据,一个地区旅游产业构筑的总原则,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思路和总方向。

长株潭要打造区域旅游品牌,要求三市在旅游管理上不能受到行政区划的阻隔,在产品内容上不能受行业的束缚,在客源上不能受地区的局限,对各种旅游资源要做好有机结合、统筹规划、集约开发。

2.打造旅游品牌,塑造鲜明的人文旅游形象。

第一,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品牌国际化运作。

可以在国际上寻找有同样特色的旅游资源,并与之联合,建立共同的品牌。

如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的伟人故乡,可以将其与如马克思故居、华盛顿故居、邱吉尔故居等世界各地的伟人故乡合作,建立世界名人故居品牌。

第二,
提质改造旅游品牌。

可以对城市群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品牌进行提质改造。

如将株洲炎帝陵、湘潭韶山等由目前的4A景区提升为5A景区,并将其与周边的旅游区(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线路。

3.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力。

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有效的营销战略和策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树立区域整体旅游形象,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等活动,大力对外宣传,介绍当地旅游景点与风土民情,推广当地旅游产品。

(二)整合文化旅游产品
1.挖掘文化内涵,深层次开发具有人文内涵的旅游产品。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人文旅游资源内在的无形文化内涵通过具体的物化产品以及动态方式表现出来。

这一特点是其不同于单纯的文物保护、古迹恢复的地方。

长株潭地区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济用”的湖湘精神孕育了众多的名人。

旅游文化是长株潭地区最大的旅游优势。

2.提高档次,开发艺术和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消费能力的提升,旅游者更追求个性展现,偏好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希望获得非比寻常的体验,因此体验式旅游悄然升温。

而增强游客体验的重要措施就是要打造体验性旅游产品。

如在2009年举行的第四届长株潭生态休闲旅游节上,长株潭三市联动推出九大特色主题活动,即开幕式、长株潭乡村土菜擂台赛、2009·龙腾三湘龙舟文化赛、2009年长株潭“绿色啤酒节”、靖港古镇开街盛典、“和谐乡村生态旅游”系列市民体验活动和闭幕式等[5]。

把艺术和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一起,让旅客体会到不同形式的文化盛宴,并留下深刻印象。

3.提高吸引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的娱乐文化是长株潭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长株潭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区域资源的特色,强化资源所具备的旅游功能。

改变单一发展红色旅游的观念,将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等进行整合开发,以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升级和区域旅游的发展。

(三)旅游线路整合
1.围绕革命文化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游。

以瞻仰领袖故乡、重寻领袖革命足迹、缅怀先辈丰功伟绩为核心内容。

如刘少奇故居、毛主席故居。

这条线的品牌是定位为“革命摇篮、领袖故里”,现可扩展至“革命摇篮、领袖故里、将帅之乡”,与湖湘文化结合。

故此线可调整为宁乡刘少奇故居、铜像广场、纪念馆,烈士公园、第一师范、桔子洲头、岳麓书院、爱晚亭、乌石彭德怀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中共湘区革命活动旧址、韶山毛主席故居,滴水洞、韶山陈列馆、毛泽东之路纪念园、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铜像、毛泽东同志、亲人雕像、韶山革命烈士陵园等景点。

2.文化历史溯源之精品游。

湖湘文化与伟人故里相结合就形成了以“拜华夏
始祖,游伟人故里”的主题,长株潭地区作为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可以确定路线为:天心阁、省博物馆、岳麓书院、密印寺、刘少奇故居、毛主席故居、乌石寨彭德怀故居、隐山、李立三故居、工农兵政府旧址、炎帝陵、神农谷、中国工农红军纪念馆。

此线路是以历史文化为主要纽带,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品质,是感受湖湘文化、炎帝文化的最佳路线。

3.以工业发展来设计的工业旅游线路。

长株潭作为老工业基地,有推出工业旅游项目的优势,比如长沙县以“园区兴工,工业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吸引了可口可乐和LG曙光等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一大批知名企业集团。

(责任编辑:李综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EB/OL].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7-10-9.
[2]张红卫.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策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9,(11).
[3]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J].理论与实践,1999,(11).
[4]唐成努.长株潭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J].民族论坛,2008,(03).
[5]唐群雄.第四届长株潭生态休闲旅游节28日启幕[N].长沙晚报,2009-4-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