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知识点详解
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 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链接】
单线结构小说和双线结构小说
(1)单线结构小说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
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 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 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 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 止的结 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②抓语言——言为心声 人物的语言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示人物的性 格特点。比如曹雪芹在刻画王熙凤时,就通过写她的八面玲珑 的语言:“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
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夸林妹妹而赞贾母, 并且连带元春四姐妹也捎带赞美了一番,就连邢夫人和王夫人
侧面 描写
衬托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描写手法 作 用
外貌、动作、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神态描写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 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 然纸上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 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 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描写手法
作
用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细腻地、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作者从自己的角度,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判 断来描写人物 作者借助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动作、语言、 神态、心理及评论来描写所要描写的人物, 从而起到衬托的作用
补充:物象的作用
小说中重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①突出人物性格、
2.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1)节奏: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
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2)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 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 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
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3)悬念: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
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
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 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6)并联: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 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
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3.线索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
4.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1)小说常用的开头 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
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
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 定某种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心情;也可能有吸引读者 阅读兴趣的作用。
(2)小说常用的结局
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
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4)巧合: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之一,它应当是在必然性( 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
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5)串联:将两个细节——准确传神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 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如《祝福》中写虽沦为乞丐却不忘魂灵有无的祥林嫂的神态细 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 活物。”“木刻”的神色写出她精神上的麻木;“间或一轮”
关注小说中的叙述人语言——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看
法和评价。
【答题模板】 如果概括形象的主要特征,可分点概括回答;如 果直接问“塑造了什么形象”,一般是先确定中心语,
再根据概括的要点加入修饰语,形成“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的格式;如果概括的要
点较长,也可以先表述中心语,再分开表述,形成
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
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
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一般要“四看”:
地位|身份|经历|性格
2.六抓:
抓肖像、抓语言、抓行动
抓心理、抓细节、抓衬托
3.一关注: 作者的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看法和评价
2.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主人公的特征及作用
“塑造了一个××形象,他××”的格式。
二、小说的情节
情节,是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就是事件。小说通过
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 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
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
故事情节。
1.小说情节的构成
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尾声两个部分。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
二是分析故事情节,其目的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 服务的。解题思路:内容+结构。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 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题角度主要是从小说的形象、情节、主 题和环境四方面来思考和谈见解的。
类
型
作
用
出人意 料的结 局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
在情理之中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此种 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伤 感的悲 剧结局
类
型
作
用
令人喜 悦的大 团圆结 局
写出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魂灵的有无上。几十个字的细
节描写就把祥林嫂那种呆滞、麻木的“活死人”的神态刻画得 淋漓尽致了。
⑤抓心理——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
的精神世界等,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描写有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 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就有独到之处,如写玛蒂尔 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把她急切盼望出席舞会,但又没有合适的 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句表述出来。
(3)把握人物性格的六个角度——六抓
①抓肖像——以形传神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作者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
衣着打扮和神情姿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格、精神性格等,表
达作者的爱憎。所以,把握人物性格时要抓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如鲁 迅的小说《故乡》一文中,写到“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
二、“两角度”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角度一: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 小说主题。 角度二:结构上主要是从某个情节对全文相关情 节的影响着手分析。一般而言,所考查的情节主要具 有以下作用:①设置悬念,②照应前文,③为后文情 节发展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
④ 照应题目,⑤推动
情节发展。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 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一、小说中的形象—-人物形象、物象
塑造人物形象——典型,是小说反映社会生
活的主要手段,而且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
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
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规律总结] 对小说中形象的考查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就需要认真分析作者
对人物的描写。
也听得高兴,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一句话将王熙凤善于阿谀
奉承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③抓动作——性格展示
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因此,要善于抓住人物
具有特征性的动作,从而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物的性 格特征。如《水浒传》中林冲“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 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这一动 作描写很好地写出了林冲复仇时的痛快淋漓。
(1)
(2)
人物个性 社会现实意义
作者意图(主题)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
物或线索人物,次要人物一般具有以下作用:
知识积累 1.人物描写的方法
正面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特点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通过对周围人、事、物、环境等的描绘来 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②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③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
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峡谷》第(2)题:“小说 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解答时,先找出对“鹰”的描写,然后明确其作用:
突出了骑手性格,丰富了其性格内涵,串起了有关情 节。
【备考指导】
小 说
1.定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典型)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
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
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
和主题4方面作为突破口。
主 题
2..小说考查重点
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语 言风格以及探究能力等。文学成分、考生的创新思维成分有逐 渐加强的趋势
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 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 了故事情节的发展。